尧治河景区夜市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襄阳保康、神农架和房县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超1600米,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自然环境恶劣,是保康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然而,如今的尧治河村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重磅荣誉,并拥有三个国家4A级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2024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农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8亿元,村级固定资产90亿元。
“两山理念”定方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尧治河村靠着“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逐渐积累了数亿元资产。但粗放式采矿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山林裸露、溪水浑浊、泥石流频发,影响到了群众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村党委意识到,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方式和思路。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让尧治河村找到了方向,相继果断关停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3亿元修复生态。削坡填土、植树复绿、治理河道,经过10年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96%,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修复后,尧治河村依托自身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山地优势,打造高山避暑品牌;凭借独特地质,开发矿洞探险项目;挖掘红色历史,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同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买断相邻的房县“双野”(野人谷、野人洞)景区50年经营权,并投资改造升级,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奠定了现在尧治河村文旅产业的版图。
“三界洞天”内景
“一村十馆”寄乡愁
尧治河村深挖文化内涵,先后建起“一村十馆”,即中国磷矿博物馆、尧治河农耕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胶片电影记忆馆、尧文化体验馆。这些展馆不仅承载历史,还成为旅游吸引点。如中国磷矿博物馆,通过锈迹斑斑的矿车、斑驳的采掘工具与VR技术复原的采矿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矿工的一天”;农耕文化馆陈列1万余件传统农具,复原火塘酿酒、手工制茶场景,留住乡愁记忆。同时,通过举办尧文化旅游节、导游大赛、马拉松、网球比赛、越野赛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文旅+体育+赛事”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度假;单项竞赛,多重体验”的浓厚范围,极大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
“矿洞经济”增活力
在旅游开发中,该村致力于把山区建成景区、矿区建成景区、居民生活区建成景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并制定标准,逐一落实。其中,利用废弃矿洞开发特色文旅融合项目,将4.8万平方米的矿道改造为全球首个矿洞探险神话主题景区“三界洞天”,融入盘古开天等57个神话场景;利用矿洞恒温环境打造“洞藏酒”;发展矿洞食用菌种植,探索出了尧治河特有的“矿洞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全村产业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
矿洞内恒温培育菌菇
研学培训添光彩
尧治河是湖北省委组织部确定的“湖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确定的“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襄阳市应急管理局确定的“襄阳市特种行业培训教育考试基地”;襄阳市教育局、文化局和旅游局确定的“襄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还是20多所大中专院校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基地。该村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党建+研学”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近50多万名党员、20多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尧治河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
在尧治河村发展旅游过程中,上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政策上,积极引导尧治河村进行产业转型,在生态修复、旅游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便利;资金上,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扶持;规划上,组织专家为尧治河村旅游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保康县政府协助尧治河村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拓宽和修缮通往景区的道路,方便游客进出;在旅游宣传推广上,将尧治河村作为重点旅游项目进行推介,提升其知名度。目前,该村在4A景区基础上,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如今的尧治河村,3个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多元,从废弃矿洞里掏出了“金子”。未来,尧治河村将继续深化旅游发展,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朝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迈进,持续书写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彩新篇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
《中国村庄》杂志 第9期 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