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小水母”蝶变“大航母”
作者:李建玉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 2025-09-18 来源:《中国村庄》
 
 

——山东省滨州市王尔庄村海蜇产业跨越发展之路浅析

 

“从一个位置偏土地少光棍多的‘旮旯村’,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海蜇批发市场,成长为全球海蜇营销的‘航母’,被经济学家称为‘王尔庄现象’,真的是‘小水母’造就了‘大航母’啊。这背后是我们几代王尔庄人敢闯敢干、试手全球的奋斗历程。”谈起王尔庄村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将小海蜇做成大产业,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利如数家珍。

 

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利(中)在企业检查海蜇质量

困境与起点:“旮旯村”的贫困窘境

王尔庄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西南,这一带东西三四里远,五六个村一个挨一个,道路曲曲弯弯,如同迷局,南边离下洼很远,北边到乡镇政府驻地冯家也不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戏称王尔庄为“旮旯村”。那时候村里有400多户10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8分,土里刨食,靠天吃饭,大伙都过得紧紧巴巴,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往王尔庄说婆家,村里一直是“又偏又穷光棍多”。

初探商机:从海米到海蜇的转型

自古以来,冯家镇北部沿河靠海的村就有养船出海捕捞的传统。可王尔庄村不靠海,没有这样的地域优势;村里地也不多,人均不到一亩,靠地无望,逼得村民不得不另谋出路。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就开始有人小打小闹地搞海米贩卖,将本地船上捕捞的大虾简单加工成海米贩往外地。尽管挣钱不多,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市场信息,积累了不少营销经验,用大家的话叫“练了胆”。外出推销海米过程中他们发现,外地很多海产店、海产市场有不少经营一种海产品——海蜇,销售价格高、易储存、保质期长、销路很广,比海米买卖风险小、赚头大。因此,村里人开始琢磨着发展海蜇。

1992年,渤海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蜇汛,当时本地人很少知道贩卖海蜇这一行当。看着成桶成筐的海蜇被外地人以低廉的价格收走,许多经营海米多年的王尔庄人慢慢发现了商机,他们也开始合伙做起了海蜇生意。田明军就与人合伙拉一车海蜇到河南商丘销售,刚卖了18桶就收回了一整车海蜇的成本,这一趟挣了近两万元。

在他们的带动下,卖了多年海米的王尔庄人纷纷转手做起了海蜇买卖。随着蜇汛的转移,他们从东营、滨州沿海又来到青岛沙子口买海蜇,并在这里向当地人学会了海蜇加工工艺——矾海蜇,由原来单纯的收购成品海蜇,转而收购鲜海蜇自己加工,再转卖到北京、天津、上海、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这样一来,成本更低,赚头更大。有的大户一年销售5万多公斤,当年就出现了20多个“万元户”,有两个大户收入还突破了10万元。到年底全村就冒出100多个海蛰加工贩运户,1996年达到了300多户。

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

市场崛起:从合伙经营到自发集散

当时,全国最大的海蜇市场是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城北海蜇市场,王尔庄人成了盖州最大、最稳定的主顾。长年累月地往盖州跑,王尔庄人慢慢转过弯来,村里经营海蜇的这么多,在自家门口建个市场,让人家往咱这里跑不是更好吗?小生意就在家门口做,大生意再往外地跑。随之,人们开始把海蜇放在自家库房庭院,或外出联系客户随时外运,或等客户上门批发,慢慢地王尔庄村周边自发形成了一个海蜇批发集散地。

1997年,冯家镇村村通柏油路,村里的道路运输瓶颈得到突破。后来,村南边的荣乌高速也修起来,出村不远就是高速路口,村民们干海蛰生意的越来越多起来。凭着王尔庄人特有的诚信和市场经营理念,王尔庄海蜇市场名气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王尔庄逐渐取代了盖州在全国海蜇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成了全国海蛰市场的新“霸主”。

危机与转机:睁眼看世界,踏浪出海

可正当王尔庄人伴随着海蜇市场的不断崛起而春风得意之时,1998年却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当时经营业户以每公斤40多元成本加工的海蜇,行情一路下跌,让王尔庄村的海蜇加工贩运户吃尽了苦头。海蜇经营大户王清民说:“真是要命啊,20多块钱的面蜇,一下子跌到2块钱左右,一两天时间,十几万就打了水漂啊。”

王尔庄海蜇人的心理防线被迅猛的市场大潮冲击得全线崩溃。那一年,大量进口的海蜇冲击了国内市场,大家被打得一败涂地,许多人血本无归。一向认为摸透了市场行情的王尔庄人急了眼,经过对上海、大连市场的调查了解才发现,是吃了国际行情不熟悉的大亏。原来,东南亚沿海出了难得的蜇汛,许多韩国、日本渔贩将海蜇大量往中国运销,致使国内海蜇市场价格大跌。虽然这一波买卖让大家赔了本,但这个“浪头”,也把他们打醒了:得“睁开眼睛看世界”!世界多么大,市场就应该多么大!村“两委”一班人痛定思痛,决定重整旗鼓,向国际市场进军!村委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伙瞄准了国际市场。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海蜇经营大户王书新通过济南一家水产品公司进口到半货柜(即集装箱)印尼海蜇,他发现这批海蜇质量上乘、价格适中。凭着多年的海蜇经营经验,他觉得肯定行。可是投放市场后,却没有出现预料中的火热场面,人们反响一般。王书新调查后发现,并不是海蜇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和客户对来自异国的海蜇需要一个认识接受过程,等大家适应后,肯定能出现销售高潮。果不出所料,一段时间后,各地客户争相抢购这种海蜇,特别是上海等城市反响强烈,销量激增。这件事让王书新也信心大增,他决定立即到国外市场去闯闯,于是申请了到印尼的商务签证护照,到印尼后,很快联系到两货柜海蜇头,运回国内销售,不久即脱销。王书新又从印尼飞到当时正出蜇汛的孟加拉国,调研考察新市场。

王书新的成功,让王尔庄人看到了闯国际海蜇市场的希望,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海蜇经营户纷纷申领护照,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2000年,首批由该村党支部组织的海蛰经销大户5人拿到了越南和缅甸的商务签证护照。初次踏上异国的土地,他们简直惊呆了,近海的海蛰漂来漂去,渔民都不愿打捞。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当地人只知捕捞,不懂得加工技术,更不知道海蜇能吃,而且劳动力价格仅是国内的一半……就这样,他们通过中国使馆的两名翻译,雇上十几个民工,就地加工,随后装船运往国内销售。田明军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由越南运回国内的是1500吨成品海蜇。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王尔庄人又把收购加工市场扩展到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又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墨西哥,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非洲的埃及等。王尔庄人几乎跑遍了世界上所有产海蜇国家,哪个国家出现蛰汛,王尔庄人立即飞往哪个国家,雇用人员加工,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国内,彻底解决了海蜇营销的淡季问题:一年四季都是王尔庄经营海蜇的热季!

渔业观光路线带

产业升级:建市场、塑品牌、谋长远

20027月,王尔庄村集体筹资建起了海蜇专业批发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从事海蜇加工贸易。市场主要经营产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海蜇,涉及37个种类,销售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真正是“买世界卖全国”。

经过几年发展,到2010年左右,王尔庄海蜇市场已成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全国水产品市场中具有较高影响力。货源涉及中国沿海、印尼、墨西哥、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交易量、交易额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20059月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定点市场”,200610月被山东省命名为“十大水产品批发市场”。

可随着建设时间的增长,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年久失修渐趋老旧,市场竞争力开始减弱,经营业户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为给海蜇产业发展增动能、添后劲,让市场在数字电商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继续站稳脚跟,让业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22年,王尔庄村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契机,积极筹措资金4500万元实施了王尔庄海蜇市场升级改造项目,57套标准化商铺建成投用,市场综合服务楼巍然耸立,门脸设计整齐划一,周边道路宽敞整洁,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市场与周边村居布局设计相得益彰,尽得和谐自然之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服务楼一楼展厅建有党建引领红帆兴渔现代渔业展馆,充分运用声光电现代科技向游客全面展示王尔庄海蜇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其中动漫沙画展厅更是详实地介绍了王尔庄村几任书记引领市场发展的曲折历程,从王英奎的艰难起步搞海蜇,到田明军的借势发展建市场,再到田明利开拓求变建设标准化海蜇市场,都体现了党建在市场发展中的旗帜表率作用。

现在的王尔庄海蜇市场依托资源信息优势,探索海蜇产业发展新模式,已形成集加工、购销、物流、电商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固定客源,现有海蜇加工销售企业和业户70余家,固定销售客户2000余家,年交易量达6.5万吨,年交易额超12亿元,真正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钱袋子。

 

王尔庄玺尔水产与新疆海鸿国际在商务部举办的活动上达成战略合作

振兴硕果:共富渔乡新貌与时代启示

现在,王尔庄人坐上飞机带上翻译去外国谈生意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村里有200多名村民拥有越南、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护照,经营大户王清民夫妻俩都持护照,曾到过十几个国家。

不仅仅是海蜇营销业户走在了发家致富的前列,连村里以及周边村的村民,也受惠于市场的建设:商户每年外出加工海蜇都要雇当地村民去各地加工,渤海湾海蜇季每天来村里的外村打工人员多达1000余人,这一季一个女工每天能挣500多元,一个男工装卸能挣8001000余元,常年在市场周边搞装卸的劳力每年都能挣十多万元,海蜇市场成了人们的摇钱树。

富裕起来的王尔庄,也带动了周边几个村的发展,几个村联合规划建起了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渔业观光一条街,惟妙惟肖的老渔民雕塑,古色古香的渔村戏台,靠泊河边扬帆远航的“大红头”渔船,以及规划整齐的村居、粉刷典雅的墙壁、修葺一新的柏油路街道,无不彰显渔乡古韵、时代新风。渔民特色一条街,也成了人们夜晚休闲遛弯的好去处和周边网红打卡必来之地。

从一个又穷又偏的“旮旯村”发展到“中国海蜇第一村”,王尔庄经历了浴火重生的涅槃之路,他们用“小水母”打造起海蜇营销“大航母”的时代传奇,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真实样本。王尔庄村的实践告诉我们:短板和缺陷并不可怕,敢闯敢试的勇气、开放进取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智慧才是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则。如今,王尔庄这只涅槃的凤凰,正展翅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作者系山东省作协会员、滨州市作协理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