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文化创富的马庄实践
作者:王浩 点击数:46 更新时间: 2025-07-31 来源:《中国村庄》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北郊,有三个自然村,总人口2578人,村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9名。十九大以来,马庄村一直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精神指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党建引领凝心铸魂、以乡村文化强根固本、以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持续探索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文化赋予村民独特精神面貌

作为马庄村的成员,身处田间地头,村“两委”深刻体会到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提振了马庄村民的精神面貌。马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苏北地区普普通通的小村里,不靠山不靠水,村里没有高大的建筑和显赫的人物,经济条件甚至比不上周边的村,然而来马庄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马庄人的不同,那就是村民的精神面貌。

马庄人,无论男女老少,身后有靠山,脸上有笑容,心里有底气,个个从容自信。这靠山,就是村党委;这底气,就是孝老爱亲的民风;这自信,就是融入血脉的文化。文化,擦亮了马庄村的金字招牌。以前的马庄人,只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过着简单重复的日子;现在的马庄人,人人都是演员,个个敢上台出镜。西洋乐器、香包非遗,咱老百姓信手拈来。从自娱自乐、乡下巡演到央视春晚、国际展演,对马庄来说都已是常态,文化已经成为马庄最靓的名片。文化,鼓起了马庄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

马庄开过煤矿、办过工厂,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共富。自从傍上了“文化”,生产生活才得以转变。用《人民日报》的说法是“吹出了票子”、“换了个活法”。如今,马庄已经成为国内体验民俗文化的网红打卡地,香包成为抢手的文创产品。马庄人是乡村文化的先行者、示范者,更是受益者。所以说,马庄人打心底里感谢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更乐于参与创作新时代的先进文化。

马庄村党委书记王侠(中)与工作人员探讨香包设计

文化赋能村庄全面发展

我们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用先进文化熏陶人、引导人、鼓舞人,让“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得益彰,形成了具体模式和路径。

一是党建引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一强三带”工作法,巩固拓展马庄民兵、金马之声、马庄农民乐团、升旗仪式、春节大联欢、敬老尊贤“六个30年”经验,扎实推进“党建+服务”、“党建+文化”、“党建+富民”等工程,不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文旅融合彰显特色、富民增收。马庄村民以前依靠挖煤为生,近年来建立起了香包文化大院,开设红色研学路线,去年香包销售收入突破1400万元,约有40万名游客前来马庄村重温总书记视察路线,体验马庄民俗文化。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70万元增至如今的近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86万元增至3.56万元。

三是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提振精气神。1988年,村里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钢管乐团”,展现了马庄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中央领导也称赞乐团“编得好、演得好”。近年来,我们创新开展草根秀——“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承办了全国百村文化交流巡演启动仪式、全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演出、江苏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启动仪式等重要活动,让马庄的文化品牌越擦越亮;每年举办乘凉晚会、农民运动会、春节联欢会、元宵灯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成为马庄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四是文明乡风移风易俗、焕发新气象。1986年起,开始探索以家庭为重要基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对全村农户实施“家庭档案”积分管理,通过开展“整洁有序习惯好 文明程度大提高”微习惯养成活动,推动“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走深走实;通过开展“身边好榜样”选树宣传等活动,让马庄充满正能量。同时,还积极引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减轻人情负担,杜绝铺张浪费。

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村“两委”深刻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挂在身上的香包,而是流淌在乡村肌理中的血脉。要坚持探索通过理念和机制创新,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解决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宝贵经验。

党的领导是根本。必须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文化振兴的“主心骨”,以党委统筹把握好方向,以党的战斗堡垒推动落实,以党员先锋示范凝聚合力。马庄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凝心铸魂、以乡村文化强根固本、以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的发展路径,证明只有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文化治理效能,才能推动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改革创新是动力源。马庄香包从普通的农家女红变成畅销海内外的地标“网红”,就是得益于不断地创新设计理念和营销模式。马庄人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创意、设计、科技等新元素,提升乡村人文价值,促进文化价值融合转化。

农民群众是主体。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马庄村能登台表演的村民近300人,举办大型活动时几乎每家都有演员,每家都有演出收入。坚持“农民是主角,乡村是主场”原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就能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乡村振兴是场持久战,文化赋能绝非一日之功。下一步,马庄村将继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党委副书记)

《中国村庄》杂志  7  特别报道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