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折扇,人们一点也不陌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装剧里,主人公几乎人手一把。在昆曲、相声等传统文艺作品表演中,你也能够看到它的身影,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小小一把折扇,早已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时的别称有“摇风”、“凉友”等。 折扇本是实用之物,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扁板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面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慢慢地完成,后来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加入进来,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生出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发源于四川省南部县的孔氏折扇更是在岁月演进中跌宕传承,历久弥新,并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光彩。特别是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项非遗传承还为百姓就业增收提供了新门路。
传 承:耳濡目染学手艺
孔键,四川省南部县楠木人,南部孔氏折扇非遗传承人。他自幼便喜欢手工艺,从小就跟着祖辈和父辈学习折扇制作工艺和雕刻。
孔键的祖辈将折扇做得尤为出色。每到夏季农闲时节,他们家的院落里总是人声鼎沸, 有前来看热闹的、闲聊的,也有提前预订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家的折扇在南部县楠木镇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已经小有名气了。 据孔键讲,最早在他们院落里还流传着一个借扇子的小故事。记得有人没有买到他们家的扇子,去别人家借扇子,别人又不好当面拒绝,于是乎灵机一动便在扇子上写了几句话: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关系再相好、你热我也热——《借扇》。借扇人读完扇子上的这几句话就不好意思地离开了。这几句话便成了民间借扇的故事流传下来。
孔键的父亲除了学会了祖辈的折扇手艺,也学会了木工手艺,还学了一手木匠的雕刻手艺。孔键受家族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上了制作折扇、木雕,经常照着父亲样儿学习花篾,拿起凿刀、棒槌学雕刻。虽然在学习时经常弄伤自己,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学习制作折扇与木雕的念头。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风扇和空调等进入万户千家, 孔家的折扇生意直接跌入低谷。孔键和父亲只能四处奔波谋生,父亲去阆中古城做了木刻师,孔键则选择去浙江谋生。

孔氏折扇进校园
磨 砺:论剑名师终成器
在浙江,孔键曾去多家公司应聘,也做过很多工作,可谓历尽艰辛磨难。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到一家做折扇的手工作坊前,停住了脚步。“要知道江浙一带是中国的小商品生产销售大省, 手工业特别发达。折扇能够在那里制作、生产、销售,占领市场,说明是有市场的。”孔键心中的希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心想,与其在外面东奔西跑找工作,还不如先在这家折扇手工作坊看看,毕竟自己有做折扇的基础。于是他如愿进入这家作坊,一干就是10年。
经过岁月的磨砺,孔键熟练地掌握了江浙一带手工折扇的制作工艺。为了学其精华,孔键先拜非物质文化遗产“鄣吴竹扇”的代表性传承人、浙江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张北兴为师,后又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荣昌折扇)代表性传承人陈子福为师。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沉淀,孔键对折扇的制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2019年,他的作品“湘妃大边乌木芯扇(配扇面)”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孔氏折扇因此得名。一把孔氏折扇成为了当地文人墨客手中的雅物,也成为了文玩收藏者们手中的又一藏品。当地很多喜欢文玩收藏的老板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希望他留在那里共同打造孔氏折扇品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
孔氏制扇以“巧资”工艺闻名,传统“手工折扇”与“雕刻”、“烫画”相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竹料自然生长特性,将其自然斑纹巧妙勾连,设计出“钟馗伏魔”、“猛虎出山”、“鸟语花香”、“二十四孝”、“川剧脸谱”等带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精美折扇。一把小小的扇子,经制扇艺人的巧运匠心,方寸间,凝聚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
孔键介绍说,孔氏折扇大概分为玉竹扇、斑竹扇、木扇、宫扇、女扇、文创系列产品等。玉竹扇晶莹悦目,新时如月牙,日久如琥珀;斑竹扇纹理独特,烫画立体;木扇简洁优雅,古朴自然;团扇刺绣精美,温柔飘逸;女扇精细雅致,气韵丰沛;一把边角料,经匠心加工,美观实用。这些,皆是折扇的艺术。
一把折扇从取料到成扇,其间要经过晒、煮、闷、削、锯、磨等工序,少则四十余道,多则七十余道,耗时经年,方可成就一把材质稳定、结构精巧、符合国人审美趣味的怀袖雅物。
不同的折扇由于制作技艺不同,其售价相差很大。孔键表示,要想制作一把上等折扇,没有3年以上的学习是很难实现的,而且由于制作折扇过程辛苦又单调,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学习这项技艺,“只要对孔氏折扇感兴趣,我都愿意免费教他。”孔键说道。他希望大家走近非遗,了解,体验和学习折扇制作技艺,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孔氏折扇,孔键作了很多尝试。 业内人士表示,“融合创作后的孔氏折扇给人一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受与体验,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力与把玩感受,让一把小小的折扇体现出多种工艺美感而焕发新生,使其赏玩价值也不断放大。”
创新后的孔氏折扇领域得到市场和百姓的认可与青睐,常年销往北京、天津、浙江、江苏、成都等全国各地,同时也有海外人士慕名求购。收藏人群涵盖各行业与年龄段,备受推崇。

孔键(左)和张晓艳在楠木镇乡村振兴工作坊进行作品展示
返 乡:非遗工坊促振兴
在外多年,孔键和妻子张晓艳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与梦想——回乡创业,将孔氏折扇发扬光大,以孔氏折扇的工匠精神和经济价值造福家乡人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2021年初,孔键和张晓艳夫妇在四川省南部县楠木镇白鹤村开办3个乡村振兴工坊,正式收徒,开启了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的夙愿。有700到800人次参加培训,其中30人掌握了孔氏折扇制作工艺,他们从最初每人每月只能挣100元左右,现在最多能够挣到8000元左右,最少也能够挣到的几百元,其中学员王英被评为市级工匠,杜欢被评为县级工匠。
据孔键讲,在浙江学生拜师学艺 ,每个徒弟都要向师傅交3万元的学习费用。回到家乡后,为了带动家乡人和残疾人创业,凡是到孔氏折扇工坊学习制作工艺的学生,他不但不收学费,还要倒给学生每个月发近3000元的工资。一般学习制作孔氏折扇都需要3年以上才能出师,这意味着他要在每个学生身上花10万元以上,才能培训一个合格的传承人。出师后,学生都能够当师傅,技术好的人还能够买车买房。
为促进地方非遗文化传承,2021年,孔氏折扇开始走进校园,孔键、张晓艳、孔明珠先后进入到南部县楠木中学,南部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幸福幼儿园,滨江小学等学校,为学生做折扇技艺普及工作,学习孔氏折扇制作体验的学生达500名左右,其中240名学生掌握了孔氏折扇制作工艺。
折扇主要是手工活,对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很多便利之处。孔氏折扇从2021年开始,连续4年为残疾人举办培训班,一共举办了6期,每班次有50人左右参加培训,共300多位残疾人参加培训,有50人通过多期的培训,掌握了孔氏折扇制作工艺。如汪燕和王明生等,最初每月能够挣1000元左右,到现在能够挣4000多元。其中,汪燕通过4年的学习和努力,相继被评为县级工匠、市级工匠和南充市工艺美术师。
2019年,孔键作品“湘妃大边乌木芯扇骨”被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2021年获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氏折扇”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2年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2年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获得“优秀传承人”称号。2022年获得“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2022年获得“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优秀作品”奖。2023年担任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文旅人才和能工巧匠分联盟专家。2023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工匠名师。2023年荣获南充市首届民间文化艺术周《技艺独特,深受观众喜爱》奖。2024年担任南充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2024年获得四川省《匠心筑梦·非遗助残》最具艺术表现奖。2024年担任南部县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
孔氏折扇传承人张晓艳的制作工艺也十分不错。2021年获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氏折扇”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3年作品《喜上眉梢》获评“四川省农村手工优秀作品。2023年被南部县妇女联合会评为“南部县创业女能手”称号。2024年成为“遂宁市工艺美术大师”。2024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工匠名师。
四季流转,匠心独运。削刀的声音,打磨的声音,刮骨的声音,抛光的声音,烫画、烙花的声音不绝于耳、此起彼伏。这是孔氏折扇发出的声音,这是孔氏折扇回乡创业,带领乡亲造福的声音……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南部县政协文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