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文明拓出发展新空间
作者: 陈晓红 点击数:34 更新时间: 2025-05-28 来源:《中国村庄》
 
 

广东省汕头市南社村全村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986182人,班子成员7名,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86名,全村代表71名,村民小组长11名。

新班子成立之初,村集体负债300多万元。四年多来,村党委将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将“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盘活土地资源,推进村庄繁荣。南社村集体经济逐年攀升,2020年村集体收入67万元,2024年收入626万元,由曾经的“负债村”“软弱涣散村”“典型上访村”摇身一变成为“分红村”“先进村”“示范村”。

党建引领村规民约  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

新一届党委在党建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制度和模式创新。订立了一系列自治规定,形成了《南社村自治各项规章制度及村规民约汇编》共百余条,内容从党建工作、议事规则、建房制度等方面形成了一套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制度管人,以流程办事”形式,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在治理实践中,推行“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将辖区划分为5个网格,由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配备网格员,并同步发动网格片区党性强、资历深、威望高的党员共同参与网格日常管理,引导村民依规办事,严格自觉执行《村规民约》。网格长每天开展网格巡查,实行每天“两巡”、头雁日夜“三巡”。巡查前,坚持早上8:30开“碰头会”,布置当天重点工作,研究解决村里大小事情。此外,“两委”还坚持召开“班后小结会”“周五总结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实现治理围着群众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切实赢得群众的支持配合。

在全村整体情况大摸查和深入调研后,村党委发现村中存在大量违章搭建、侵占巷道堆放建筑材料和垃圾杂物的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日常通行,环境脏乱差,还存在安全隐患。党委书记王顺丰表示:“不拆违,难发展”。村党委下定决心治理脏乱差、改陋习恶习。

对此,村“两委”班子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就是将“三清三拆三整治”作为换届后的第一件大事,建立了村一把手靠前部署、党员干部落实推进的行动体系,开启了一场有目的性的拆迁。专项行动启动前村党委组织召开了党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向党员、群众详细讲解清拆计划,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对辖区所有违建进行分类,研究更为妥善的清拆方案。村干部合力走街串巷,逐片摸排点位情况后,最终,在全村挑选了四户问题较为典型突出的违搭违建,打响了南社村拆迁第一炮。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隆”作业声,一间间危旧老房、一处处私搭乱建被逐一推倒。

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面对不遵守规矩的村民,绝不退让回避,不放任不管,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一律依规处罚。有的村民不听劝说,建房时私自随意倾倒建筑废土、堆放建筑垃圾,挡住了交通道路,堵死了消防通道。最终被村委处罚金(罚金依据建筑面积进行计算),也让广大群众受到警示教育,心存规章制度,摒弃侥幸心理。

通过铁腕治乱,村民的态度也从不愿拆逐渐向配合拆、主动拆转变,清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实现了全村零违建,拆违面积共4万多平方米。而后,实施了村主干道扩建铺设沥青、破旧道路修复升级、环乡路建成通车,村庄绿化亮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设置了千余个停车位,解决村民停车难题。并收回被部分村民占用的300多亩土地,依法依规上“三资”平台进行招租,盘活土地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南社村党委书记王顺丰(左三)在整治田间乱搭乱建中与村民沟通

成立“文明创建先锋队”  推动治理常态化

乡村治理,贵在坚持不懈。村党委经多次外出学习“获经验”,从“走出去”拓视野到“学回来”提质效,组建了2支“文明创建先锋队”,由党员、村民代表等成员组成,队员共80名,持续开展全村文明卫生整治大行动。

村党委采取“主动走访,由难至易,层层推进,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跟拆迁工作一样,还是先抓典型,树典范。我相信我们的群众都是讲得通道理的,只要劝说的方法合适”,王顺丰说。

“先锋队”成立以来,主动带头针对村中积存垃圾、房前屋后废弃杂物、乱堆乱放、河塘沟渠、“牛皮癣”小广告以及各类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整治,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杂物规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造“四小园”,营造“人人关心绿化美化、人人参与生态建设”浓厚氛围。

从“旧习惯”到“新风尚”,南社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倡树婚丧嫁娶新风,培育孝悌和睦家风。一方面,开展星级家庭评选活动。激励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工作中积极配合并获得显著成效的家庭,总结优秀经验、树立典型模范,宣传引导村民群众自主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另一方面,依托“党群服务超市”,将村级事务与村民利益联系起来,把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志愿服务活动、移风易俗及政策学习等列入积分加减范畴,动员村民自觉清理自家庭院、房前屋后垃圾。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积分制管理模式,激发群众自治动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率。

 

南社村街巷一角

盘活土地腾空间  助推高质量发展

有了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也就腾出了发展空间,有了良好发展氛围,通过土地整理和统一规划,实现了高效综合利用。

首先,积极拓展土地资源的租赁业务,对辖区到期的厂场用地,统一提高租金,依法依规上“三资”平台重新出租。该批厂场用地原合同每月每平方0.5元,总面积共6千多平方米,年租金约3万多元。经上“三资”平台重新出租,签订新合同后,租金收入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原20年租金80万元,现20年租金增至800万元。

此外,终止了超期合同,原超期合同签订期限长达几十年。新一届党委班子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全力整改历史遗留问题。在处理超期合同的过程中,村党委采取了积极沟通和协商策略,多次上门同业主做思想工作,确保了各方利益的平衡。通过“两委”成员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劝说,最终业主同意签订“解除合同协议书”,终止了后30年的超期合同。既为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今后的项目开发和资源利用创造了更加灵活的空间。在合同终止后,村里邀请评估公司将地块重新评估并上“三资”平台出租,通过公开透明的招标程序,吸引企业参与竞标,最终与一家优质企业签订了20年的合同期,合同总面积近12亩,租金总额达到900万元。村党委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工改工”项目提升厂房利用率,目前该产业园项目已在施工建设中。预计可满足30家以上企业入园发展,年产值高达6亿元。这一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南社村是革命老区村,辖区内红色资源禀赋,有中共地下交通站“豆菜间”、革命哨站“老书斋”、中华苏维埃政权活动旧址“三房祠”等3处革命遗址以及大池文化公园、红色广场、35亩四季花海、40亩麦田等旅游资源。村里大力推进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红色旅游线路12个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达40万人次。建成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大池文化公园,并将公园周边近35亩污水横流、垃圾成片的村民自留用地打造成四季花海,成为大批游客年度观光休闲的热门打卡点。建设村综合市场,辐射周边多个村居,满足辖区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投入180多万元对环村路宫园段进行道路硬底化、下水道、灯光、绿化等全面提升,实现环村道路全线贯通。投资100多万建设养老服务中心,让“15分钟养老服务圈”看得见摸得着,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南社村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村民分红。

全体干群的不懈努力也不断收获认可,相继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龙湖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村党委书记王顺丰荣获“汕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短短几年,南社村实现了“凤凰涅槃,蝶变新生”。

蓝图已绘,战鼓已响。未来,南社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擦亮村庄品牌,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南社篇章。

(作者系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华街道党工委委员)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