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龙磊烧制青砂器出窑
河北省蔚县南留庄镇位于张家口市南部,首都北京正西160公里,文化底蕴深厚。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历史上是“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冀西北海河水系的壶流河流域。县境内历史上就有“八百庄堡”之说,属我国北方地区屈指可数的古村落大县。蔚县现有47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这47个村子分布于蔚县的11个乡镇,南留庄镇现有传统村落15个,占了全县的近三分之一。
特色古堡彰显底蕴
这些古村落积淀了蔚县千百年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集“古民宅、古寺庙、古戏楼、古城堡”于一体,这里有庄就有堡、有堡就有庙、有庙就有戏楼的古建筑群比比皆是。南留庄镇党委书记焦寒冰一直强调,要进一步结合古堡文化业态和民宿产业,打造文旅新业态。目前,这些古村落不光存量大,还呈现出与其他地区迥异的地域特色。
古村落历史悠久。蔚县古村落产生的年代最早的大约在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明清时代所建村落占多数。
建筑布局极具代表性。从功能上说有军堡、官堡、民堡之说,从构建上分有独门堡、多门堡、城中堡、连环堡、堡套堡、品字堡等。并且很多古城堡、古戏台、古街道依然保持着历史原貌。如水西堡堡内设南北堡门,两堡门对建成直线,整体为蔚县特有“穿心堡”形制。
建筑风格体现了蔚州匠人同一历史时期的高超技艺。古民居青条基石、青砖灰瓦,屋顶起脊吻兽,古建筑上还保存了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建。
古建筑壁画存量巨大,随着堡内经济文化手工业的发展,人们营造了许多具有精神寄托的宗教建筑,包括各种寺庙宫观。譬如南留庄镇水西堡的三官庙、曹疃村的伽蓝殿,这些壁画反映出画师高超的技巧及绘画技艺。多处壁画运用了沥粉贴金、重彩等工艺手法,具有很高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价值,是研究古今壁画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的重要窗口。
青砂工艺回味隽永
青砂器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一种地方手工艺制品,以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一带为发源地。主要器型有砂锅、砂壶和砂吊等,用于煮食、烧水、温酒和煎药,是过去当地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
2013年,蔚县青砂器制作技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经过南留庄镇镇长李达与蔚县青砂器第五代传承人王龙磊的多次沟通,在当前的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发青砂器的潜在价值,并对青砂器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创新,与当代生活器皿和当下人们消费的主流趋势相结合,生产出符合当代人生活的食器、茶器、花器等器具。同时深挖青砂器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主要原材料“坩子土”的特性进行深挖,既强调这种天然瓷土烧制的青砂器具有烘烤不裂,保温性好,无异味的特点,又强调原材料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等特点。在产品研发上始终遵循和利用其物理性来发展新的器型,而不是只强调产品的美化效果,还要在应用中彰显非遗产品的生活属性和文化内涵。
白后堡村“拜灯仙”斗火龙表演
“年俗之都”绽放光彩
蔚县素有“北方年俗之都”的称号,蔚县古堡聚落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质朴原始的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是活着的古堡聚落群。南留庄镇白家庄村堡群聚落则是演变的一个典型。本地始有白家庄一村,六堡皆由此发源,在东西820米、南北1450米的村域范围内,以聚落群中部集中建有的共同庙宇为轴心,集合布置有白后、白中、白南场、白宁、白南、白河东共计6堡,形成了一种过渡型的多村落形态。
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在核心庙宇群南部进行传统的非遗“拜灯仙”活动,这一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村民们以此方式祈福求平安。从正月十四开始,白后堡村的“拜灯仙”艺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三五个艺人召集村民准备祭祀灯仙用的供品和点灯的灯捻、灯盏、麻油等。过去点灯所用麻油是从各家各户筹集起来的,因为谁家为灯仙奉献麻油后,家人眼睛就会发亮,因而全村人都很积极。而之所以用麻油点灯一则是因为古代没有其他可供燃烧的材料;二是惟有人们自产的麻油燃烧时干净而持久,每次祭拜时都需要麻油10公斤左右。至于灯捻则是全村人一起去搓捻,一上午时间,整个拜灯仙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下午是点灯的艺人们最紧张的时刻。艺人们要将720个灯盏在层层木架上摆出天官、真武大帝、弥勒佛三位神佛的图样和吉祥字样,再把浸泡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并灌入壶中,拎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这一过程,五个艺人一下午的时间才得以完成,灯仙摆好,夜幕也就降临了。
傍晚时分,全堡村民喜气洋洋地走出家门,穿过村巷缓缓地走向祭拜场地。民间艺人开始手持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只见灯光点点自上而下,瞬间,一幅喜庆、神秘的仙人图像便展现在人们面前,晃动的灯光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而祝福的字语夹杂着暖暖的春意融入人们的心田。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民间艺人将一道巨大的纱幕拉上,遮在外边,灯光由内透出,朦胧中透出神秘;闪烁中映衬庄严。当晚风吹起,灯仙的眼睛也好似在闪动,而用灯盏摆成的弥勒佛,更是生动,活灵活现。随后,身着盛装的艺人们上供、烧香、祭拜、鸣炮,以灯官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灯仙后,从原路返回。
“逗火龙”是白后堡村的又一项传统年俗文化活动。这里的“火龙”由村里的老艺人们纯手工制作,一条整龙全长12米左右,艺人们用竹条、柳木扎成龙的头、身、尾。有了轮廓后,外面用传统的粗布和白麻纸裱糊,用白麻绳作龙须,用硬纸片作龙爪,分别附在龙身上。制作好龙的形后,艺人们用颜料在龙外部描绘图案。最后将蜡烛固定到龙身内部的多个位置。“逗火龙”,平年为14人,润年为15人。最为费力的是手举龙头和手举龙尾的人,因为龙头重约15公斤,龙头略微一动,龙尾就得转好几圈。“逗火龙”最大的奥妙就是无论整条火龙怎么翻转,里边的蜡烛灯头始终向上并且不灭,这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白后堡的“逗火龙”最好看是在晚上。夜空下,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围绕着一个红绣球不停地在空中飞舞、盘旋,给人美不胜收的视觉感。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只是我们“大好河山”张家口市文化篇章的几个标点符号,是整个文化基因链条的一小段,仅就蔚县来说,还有蔚县剪纸、打树花、拜灯山、耍活马、社火巡游、摆灯碗等民俗记忆,贡献着中华文化多彩画卷的靓丽一笔。
(作者单位:河北省蔚县南留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