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立足江南水乡独特禀赋,创造性提出“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村庄“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文化赋能,将散落的乡村“盆景”串联成全域“风景”,形成了“美美与共”的“拼多多”效应,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吴江样本”。本文通过剖析吴江片区化发展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探索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机制。
一、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的战略价值与实践逻辑
(一)破解乡村振兴的结构性矛盾
作为典型江南水乡,吴江全域水网密布、村落星罗棋布,但长期存在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化、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传统“单点突破”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片区化发展通过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有效化解了三方面矛盾:一是通过跨行政边界的规划协同,解决“村村冒烟”的无序开发问题。二是依托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品牌溢价能力。三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吴江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覆盖170个行政村,占全域村庄总数的65%,形成了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三大核心片区联动发展格局。
(二)构建城乡融合的创新式样本
片区化发展本质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创新。吴江通过“农业+文旅+科技”的产业融合,吸引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向乡村流动。例如,环长漾片区引入蓝城集团打造“曲水善湾”项目,将闲置农宅改造为民宿集群,配套亲子研学、艺术工坊等业态,实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这种“城市资源下乡、乡村价值进城”的双向循环,重塑了城乡关系。据统计,2024年吴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已成交3宗地块,吸引社会资本超5亿元。
(三)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化片区
吴江以“中国·江村”品牌为统领,通过“强村带弱村、富村帮穷村”的组团模式,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如环澄湖片区的同里北联村与肖甸湖村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两地土地资源,发展智慧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5%。2023年,吴江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6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先富带动后富”的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路径。
位于曲水善湾项目中的水杉居餐厅和船坞民宿
二、吴江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的实践成果与路径探索
(一)规划引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吴江坚持“全域一盘棋”理念,构建“三级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层面,编制《吴江区乡村振兴片区化总体规划》,将全域划分为“3+X”片区(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三大核心片区+若干特色小片区),明确各片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专项规划层面,制定《桑基鱼塘保护发展规划》《环鼋荡国际生态文旅湖区规划》等,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村庄设计层面,开展“一村一策”实用性村庄规划,保留江南水乡肌理,融入现代功能需求。2024年,吴江成为江苏首个全域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统筹编制和规划管理机制试点地区。
(二)产业协同:从“单一业态”到“三产融合”
各片区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产业格局,构建一产与制造、服务业“接二连三”产业体系。
环长漾片区,以桑基鱼塘系统为核心,发展蚕桑研学、丝绸文创、生态旅游,建成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等标志性项目,带动就业超5000人。2024年,该片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3亿元,占全区总量的27%。环长漾片区落地建设七都镇开弦弓村江村市集、江村CLUB等一系列项目,震泽镇建成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苏小花田野餐吧、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等标志性场景。此外,各片区依托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佳禾食品、太湖雪、欧福蛋业的成功上市,为片区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让“好风景”与“好经济”共融共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岗位增多、收入增加,真正实现了企业得到发展、村民得到实惠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环鼋荡片区,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引入蓝城、乡伴文旅等企业,打造“生态+度假+文创”综合体,片区内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2亿元。鼋荡生态绿道获评2022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治惠东联村”数字乡村应用建设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智慧广电示范项目,鼋荡小馆获评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TOP30,“曲水善湾”春晓·水杉居斩获全球性“双料”大奖,同时又被评为“2022中国十大建筑”之一。
环澄湖片区,整合现代农业与水乡古镇资源,培育北联村“稻田艺术”、肖甸湖湿地科普等IP,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2023年,该片区数字农业覆盖率达60%,位居全省前列。环澄湖片区通过活化利用江南水乡独特文化基因,有效串联水乡古镇、现代农业、田园乡村、生态湿地等内容,逐步构建了“农业+旅游+生态”的发展格局。目前,片区内拥有吴江首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同里北联村,肖甸湖村肖甸湖、北联村洋溢港成功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三)文化赋能:从“物理整合”到“价值再造”
吴江深度挖掘农耕文化、水文化、非遗文化,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桑基鱼塘成功申报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蚕桑研学课程,年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震泽镇“太湖雪”品牌将传统蚕丝被制作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超2亿元。溇港文化在水乡溇港片区修复古桥、古堤,打造“圩田农耕体验园”,重现“鱼米之乡”生产场景,吸引长三角地区研学团队年均超500批次。非遗活化方面,平望镇庙头村以酱艺文化为核心,建设长漾里田园综合体,开发酱作体验馆、手作工坊等业态,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四)生态优先:从“环境整治”到“价值转化”
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生态基底保护方面,实施“千河整治”工程,修复长漾、鼋荡等湖泊生态,建成环湖绿道系统。2024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垃圾分类覆盖率100%。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推广光伏农业、循环农业模式,环长漾片区建成全省首个“零碳村落”试点。太湖蟹生态养殖基地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过程碳排放减少30%。生态产品交易方面,探索水权、碳汇交易机制,2024年完成首单生态补偿交易,金额达1200万元。环元荡片区通过跨省域生态联保,推动苏沪两地生态资源共享。
横跨青浦、吴江两地的鼋荡慢行桥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机制创新滞后
片区化发展涉及多主体利益协调,但当前仍以行政推动为主,市场参与机制不健全。例如,跨村土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社会资本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2024年,政府投资占片区建设资金的78%,社会资本占比不足20%。
(二)产业层次偏低
农文旅融合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多数停留在采摘、餐饮等初级业态,高端民宿、康养度假、数字农业等业态占比不足15%,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环长漾片区调研显示,仅有23%的游客愿意支付溢价体验深度文化项目。
(三)文化挖掘不深
对农耕文化、水乡民俗的内涵挖掘停留在表层,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例如,桑基鱼塘系统的文化价值尚未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链条,相关文创产品收入仅占产业总产值的8%。
(四)资金保障不足
片区建设资金依赖财政投入,2024年政府投资占比达78%,社会资本引入渠道有限。部分薄弱村因集体经济薄弱,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
(五)人才支撑短缺
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缺口达40%,尤其是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数字技术等领域人才匮乏,制约了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环澄湖片区调查显示,现有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
四、深化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新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三元联动模式,完善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推广环长漾片区“飞地经济”模式,允许经济薄弱村在核心片区设立联合招商办公室,共享项目资源与税收分成。建立片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书记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规划调整、项目审批等事项,破解行政区划壁垒。
(二)打造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构建“数字+文创+生态”产业矩阵,重点培育智慧农业、康养度假、文化创意三大核心业态。环长漾片区建设数字孪生桑基鱼塘系统,集成物联网监测、AI病虫害预警等技术,打造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区。环鼋荡片区引入国际健康管理机构,建设长三角首个乡村医养综合体,配套开发森林疗愈、温泉康养等高端业态。
(三)实施文化赋能的品牌提升工程
构建“文化遗产+数字IP+体验经济”发展体系,推进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开发“江村故事”元宇宙体验馆,运用VR技术还原费孝通笔下的江南农耕场景。设立非遗创意孵化中心,力争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吴江手作”品牌。打造“四季江南”文化节庆IP,春季举办蚕桑文化节,秋季开展稻田艺术节,形成“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格局。
(四)创新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构建“财政引导+金融创新+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设立乡村振兴母基金,推行“政银担”合作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水权、碳汇交易试点。创新“乡村振兴特别国债”发行机制,重点支持片区内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集体资产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从经营性项目中提取10%作为片区发展公益金。
(五)建设复合型乡村人才梯队
实施“金穗人才计划”,建立“高校+企业+乡村”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与苏州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开设数字农业、文旅运营等定制化课程,与时俱进培养梯队式专业人才队伍。推行“乡村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面向全国招募运营管理团队,给予创业补贴。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人才公寓,设立子女教育专项基金,解除后顾之忧。建立“人才智库”,吸引企业家、退休干部等参与片区规划,贡献智慧力量。
苏州吴江的实践表明,片区化发展是破解乡村振兴深层次矛盾的有效路径。通过系统化推进机制创新、产业升级、文化振兴、金融改革和人才建设,吴江正构建起片区化发展的“四梁八柱”,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作者郑万城系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研究员,钱振华系苏州市吴江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