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织金县的青山绿水间,隐匿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丽村落——官寨乡屯上村。她依偎在声名远扬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织金洞与风景奇特的织金大峡谷身旁,山水的灵秀赋予了她钟灵毓秀的气质,独特的苗族风情更为她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品人文蜡染舞指尖芦笙歌盛世,游仙境天宫醉心田苗寨启新程。”初春时节走进屯上村溶谷苗寨,寨门上镌刻着的这副苗汉双语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如今的屯上村溶谷苗寨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他们沉醉于溶谷苗寨的旖旎风光与独特民俗,流连忘返。然而多年以前,屯上村名不见经传,曾历经一段无比沧桑的艰苦岁月。
历史旧貌:困厄中坚守的岁月
屯上,苗语古称NdranglKoubfuabLoul(牂牁伐罗),坐落于织金县官寨乡东北部,东临红岩社区、南临官寨社区、西临麻窝社区、北临黔西市,行政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下辖箐脚、乌家山、偏坡、列土、中寨、下寨、大槽口7个村民组。
回首往昔,屯上村的历史沿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1950年起隶属于安东乡;1955年划归八步区官寨乡;1959年成立屯上大队,属八步公社官寨管理区管辖;1960年属官寨公社管辖;1984年屯上大队改为屯上村,自此归官寨乡管辖。
据传,清朝时期,由于匪患猖獗,为保财物、避匪患,村民只得沿大屯周边较高之处定居,并派青壮年轮流值守,故而得名“屯上”。
时光回溯到20多年以前,彼时的屯上村溶谷苗寨还叫“大槽口”,整个屯上村深陷于穷山恶水的泥沼之中。屯上村所在的官寨乡本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屯上村的生存环境更是恶劣。“大槽口啊地不多,庄稼插在石窝窝,土豆疙瘩当顿顿,酸菜也难吃一棵”,这首至今仍在当地流传的民谣,诉说着过去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岩石裸露、生活贫困的尴尬处境,让老一辈屯上人刻骨铭心。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杨子祥老人回忆起解放以前的屯上村,仍唏嘘不已。那时,每天清晨出门背水成为村民的头等大事,沿着泥巴路,他们从屯上一直下到偏坡寨冲头,背一桶水往往要耗费一个上午,人畜饮水极度困难。进村的路,恰似一条蜿蜒于荆棘丛中的羊肠小道,狭窄且坎坷。“每次出行,爬坡下坎、蹚水踏泥是家常便饭,稍有不慎便会摔得满身是泥,负重赶路时更是艰难,肩膀时常被勒出血痕。寨子里的房屋多为茅草房,大风一吹就东倒西歪。”杨子祥说,过去的屯上村不仅交通不便、居住环境也相当恶劣——垃圾和煤灰随处可见,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难以落脚。
彼时,村民的生活极度贫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成为常态。大家都无比盼望着能吃上一口米饭,眼神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求;也期待能换掉防寒保暖性能差的麻布衣服,避免一入冬便被冻得瑟瑟发抖、满面通红。
屯上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7%,以苗族为主。过去,村里没有专业的医生和医疗设施,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屡见不鲜,因病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资源稀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陡峭的山路、湍急的河流成为求学路上的重重阻碍。尽管生活无比艰难,但屯上人始终秉持着积极乐观、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天性,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是邻里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沧桑巨变:政策引领破茧之路
溶谷苗寨位于屯上村大槽口组,溶谷苗寨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屯上村沧桑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寨子里居住着100多户苗族同胞,因处于织金溶洞和织金大峡谷之间,故名“溶谷苗寨”。“溶谷”一词为苗语读音,是美丽、漂亮的意思,溶谷苗寨意为“一个美丽、漂亮的苗族寨子”。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溶谷苗寨为代表的整个屯上村却难现“溶谷”之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基础条件薄弱,寨子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幼人群。人口、生态、资源与经济的突出矛盾,是当时亟待解决的系列难题。
如何改善条件、摆脱贫穷?织金洞景区旅游的持续发展为屯上村带来了机遇与启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2007年,屯上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项目村,部分通组公路得以修通,交通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村民的激情被迅速点燃。随着“把路修进村”的一声呐喊,广大村民让土地、出义工,一锤一錾、一箩一筐,硬是修通了进村之路;在“要致富,种果树”的号令下,村民扛起锄头和铁锹,种下经果林2000多亩;响应“拆旧房,建新屋”的号召,村里把争取国家支持与自主行动相结合,完成民居改造;在“重拾蜡刀”的召唤下,广大苗族女性以蜡染、刺绣为业,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蜡染刺绣产品。
2013年,溶谷苗寨动工打造。在先期房屋改造和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旧貌换新颜,以靓丽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2018年,溶谷苗寨迎来发展机遇,贵州织金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溶谷苗寨的原有条件,着力将其建设成集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屯上村于当年成功实现高质量脱贫。2019年,溶谷苗寨开业试运营,客栈、民宿、农家乐、超市、蜡染制作坊等一应俱全,逐渐走上旅游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屯上村的基础设施也全面改善。蜿蜒平坦的旅游步道悄然铺就,串联起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宽敞整洁的停车场、热闹闲适的休闲广场相继落成,配套设施很快跟上。村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购置排污管材料,解决污水排放难题;安装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归家之路;翻新打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优化图书室、乡愁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建公厕,提升村庄整体卫生水平……这些,都为屯上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沉睡多年的资源被彻底唤醒。
在文旅、民宗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屯上村积极引进刺绣厂,一头对接广阔市场,一头紧密联结农户。村里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现场教学,传授现代设计理念与针法技巧;刺绣厂依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渐渐地,村民尝到了蜡染刺绣发展的甜头,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已有200多位绣娘投身其中,凭借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屯上村巧用当地温润气候与肥沃土壤等优势,在高速公路、旅游公路沿线以及景区周边大规模种植玛瑙红樱桃、枇杷和李子等经济作物。每逢采摘季,红彤彤的樱桃、诱人的李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屯上村借此实现每年增收50万元。
修了路,又种树;种了树,又建屋;建了屋,又绣布……一次次奋斗,一场场蝶变。终于,屯上村这只曾经深陷困境的“丑小鸭”迎来脱胎换骨,蝶变成一只“金凤凰”。
“云上绣娘”杨君正在刺绣
今朝盛景:文旅兴村绘就画卷
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各色花朵争奇斗艳,各种水果应季而熟……行走在屯上村,一幢幢苗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与繁花之间,大山深处的苗寨如同一坛醇香的老酒,“溶谷”之名实至名归。
如今的屯上村,教育与基层治理共同为村庄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村里紧抓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定期开展宣讲会、院坝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党的政策、国家的发展,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巧妙借助“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体系以及“三员联动”机制,组建网格员、调解员队伍走村串户,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周山峦跌宕、峡谷险峻、果林飘香……置身于溶谷苗寨,仿若一颗积蓄千年力量的璀璨明珠,光芒万丈、声名远扬,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2019年12月,屯上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9月,屯上村成功跻身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年至2022年,屯上村获评贵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一路披荆斩棘,屯上村完成了从贫穷落后到和谐小康的完美蝶变,实现了从贫穷乡村向旅游景点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样本”。
如今的屯上村,旅游设施日益完备,村里溶洞客栈别具一格,仿若神秘的地下宫殿,引得游客好奇探秘;民宿雅致清幽、各具风情,推窗便是如画美景;农家乐香气四溢,地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目前,全村共有客房58间床位99张,搭配蜡染刺绣工艺品店3家、中小型超市1家,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在“云上绣娘”商店内,蜡染刺绣等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尽显苗族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在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民族大团结、共同大发展”等字样熠熠生辉,传递着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在文化墙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馨画卷在人们心中燃起火焰,温暖各民族共同奋进的道路。
每逢春夏时节,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入屯上村。在这里,他们化身本地村民,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尽情沉醉在欢乐与放松的氛围之中。数据显示,2024年,屯上村乡村旅游人数达120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近4000万元。
“心连心共筑团结真情,手拉手共建美丽新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用好用活自身资源优势,朝着‘文旅融合常歌盛世、凝心聚力再启新程’的奋斗目标迈进,让‘地常青、花常开、果常熟、客常来’成为屯上村的常态!”面对未来,织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选派到屯上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马睿目光坚定、信心满满。相信未来的屯上村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她的独特魅力,绘就更加动人的美丽乡村画卷。
作者简介:黄忠贵,贵州省织金县人,现为毕节试验区杂志社记者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