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生村官论坛 > 正文
 
一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心路历程
作者:彭韵弘 点击数:44 更新时间: 2025-04-21 来源:《中国村庄》
 
 

2012年,我报考了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今是在村里工作的第13个年头。我希望自己能扎根基层,深耕责任田,用青春和热血,浇灌每一寸希望的土地。

儿时的“迷彩梦”:从军营到田野的初心

我的童年记忆里,总萦绕着外公和舅舅的军旅故事。外公是一名老兵,舅舅则驻守在农场多年。每逢节假日,舅舅回家时总是笔挺硬朗、神采奕奕,年幼的我被舅舅的军旅经历吸引着。爸爸对我说:“舅舅是真正的解放军!”从此,我心底深深埋藏着一颗种子——长大也要做一名解放军战士。

大学毕业时,我因年龄偏大一岁而与参军入伍失之交臂。那天,我在学校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在心里安慰自己:“报国不止一条路,只要心中有火,哪里都能发光。”

 

下村走访

抉择时刻: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转变

2012年,工业设计专业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同学们纷纷签约设计公司,老师和师姐师兄也都推荐我去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发展。然而,一条大学生村官招考信息让我停下了脚步,机缘巧合下我选择报考了大学生村官。当时的想法其实也特别单纯:一是离家近;二是自己在大学入了党,小时候又很少去农村待过,觉得自己应该去农村看看。

“农村是什么样?我能为那里做点什么?”伟人曾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我想,自己应该去帮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回想过往,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的答案还是:我愿意选择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成长。

一路兼程:条条山路的“征途”

2012年,顺着村道山路,我来到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村,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茶园坡村,现已合并成为顺福村。2013年,我又被抽调到栗山村,村里种了很多杨梅,我们当时也自购和帮忙销售了很多,看着杨梅沿着山路走向市场,我们也一起欣喜着。

2017年,当时还处于精准扶贫时期,因县委组织部重新分配,我被安排到了离家40多公里的一个偏远小村。那个村距离镇上18公里,而且还不通公交车,每次我都是坐镇里干部的车一起下村。下雨的时候,坐着车颠簸好久,裤脚也会溅满泥浆。村里老龄化特别严重,稍微年轻力壮一点的都去城里打工了。

那时村里的干部看到我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跑到这里来开展扶贫工作,以为我读书读“宝气”(方言,迟钝、傻)了,对我说:“了了,毛毛,你到这里有嘛子做,这里可不好嗨哦!”(了了:不得了;毛毛:多是长辈称呼晚辈,小孩子;有嘛子:有什么;嗨:好玩)而这一“嗨”,已是第十三年。

 

彭韵弘在长塘村办公

长塘村的“二次创业”:从“小彭”到“彭姐”

2023年,我又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长塘村!望着以前熟悉的环境和面孔,我满心欢喜,但又显得稍许陌生——村容面貌已然焕新,村务工作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不变的是我还是充满一腔热血,我对这个村始终充满感情!不变的还有村里的大家,一直在村部工作的妇女主任始终把我当作家人对待,告诉我村里的故事,带着我成长。

慢慢地,我也从大家口中的“小彭”成为更年轻同志们口中的“彭姐”。现在,我调回长塘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为党务专干,“三会一课”、党务工作、下村走访等是我的日常工作,我也在这些工作中收获锻炼,收获友谊。

扎根基层,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人可以平凡过一生,但绝对不能平庸一生。”我也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意义的。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基层、投身基层,为基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年坚守:平凡中的“不平凡”

十三载春秋,从24岁到37岁,我的青春也在三个乡镇生根发芽,期待长成参天大树。这些年,我们探望陪伴留守儿童,为孤寡老人申请低保,和老党员谈心请教……问及坚守的原因,我翻出手机里珍藏的照片:泥泞山路变成柏油路,土坯房变身小洋楼,孤寡老人院里晒满金黄的玉米……

我要感谢组织对我的栽培,感谢每一位曾与我共事、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同仁们,感谢那个挥洒青春热血的自己。也正因为如此,让我学会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坚守。从怀揣军旅梦的女孩,到村民口中的“小彭村官”,我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坚信:青春的热血,终将在泥土中绽放出最美的花。

我的微信视频号昵称是“丹丹姐最酷”,里面记录着我和我们村以及村民的生活片段。若你问我的村“酷”在哪里?在长塘村打扫卫生后干净明亮的村部广场上,在和村干部一起学习舞蹈的笑容里,在冬至祭祖爱幼尊老的活动中……在每一个被需要的清晨与黄昏。

(作者系2012年湖南大学生村官,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士)

《中国村庄》杂志  4  大学生村官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