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点击数:90 更新时间: 2025-04-17 来源:江苏经济网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年初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产业振兴,要注重“差异化”。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产业兴旺,并不是说所有乡村产业形态千篇一律。“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如果搞“一刀切”,框定在一个模式内是很难成功的,百花齐放才是成功的。因此,你这个地方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像浙江航民村、上海九星村,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继续在全国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力度,建设了新消费场景;像我们所在的南府店村,疫情期间建成并开业了龙凤山古镇;像安徽宣城花园村,推出了城市配送、中央厨房等新业态。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要有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社会上多数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或者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活跃不起来,农业生产经营者不能增收。所以,实现产业兴旺,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尊重不同乡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

 

人才振兴,要注重“高素质”。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关键人的振兴,需要大批人才做后盾。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乡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村子就是留不住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口,但在城市里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他们又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于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讲:“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要广大高素质农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乡村振兴的路子就越走越宽。像山西阳城皇城村、长治振兴村、河北武安白沙村等,建设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培训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像浙江花园村,构建了产业配套的人才队伍,并高薪吸纳高素质人才。总书记曾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说白了,就是要把人才吸引过来、留得下来。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许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家等纷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像湖北省大冶市大学生村官万亚波,放弃进城发展机会,带领村民种植甜叶菊200亩,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闯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像山东省齐河县的张吉伟,回乡创业,与村里另外4个年轻人成为合伙人,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开发系列产品,已带动村民种植艾草规模达1000亩,每收入4000元。像河南省新乡市朱长春,牵头创办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金银花业务扩展至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与多个大企业达成合作。当然,也只有把村庄发展好了,人才才会回来。人才振兴,既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人才使用效益,也应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新观念。

 

文化振兴,要注重“富脑袋”。总书记强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个地方什么最宝贵?文化最宝贵。如果农村丢失了文化,农民就将失去精神支柱,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多的隐患。文化振兴,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多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像山东莱芜官场村,积极培育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像江苏马庄村,既有香包非遗传承,还有农民乐团用歌声唱响幸福生活;像四川战旗村,打造的乡村振兴十八坊,集传统文化产品、小吃、非遗于一体;像内蒙古赤峰建昌营村,与贵州台盘村对接,搭建“村BA”赛场,开创少数民族“村BA”的先河。财富难长久,文化传千年。实际上,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乡村治理,需要经济举措与政治举措、文化举措并用。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两个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紧密。既要“物质变精神”,又要“精神变物质”,是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辩证法。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年初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产业振兴,要注重“差异化”。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产业兴旺,并不是说所有乡村产业形态千篇一律。“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如果搞“一刀切”,框定在一个模式内是很难成功的,百花齐放才是成功的。因此,你这个地方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像浙江航民村、上海九星村,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继续在全国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力度,建设了新消费场景;像我们所在的南府店村,疫情期间建成并开业了龙凤山古镇;像安徽宣城花园村,推出了城市配送、中央厨房等新业态。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要有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社会上多数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就是因为没有产业,或者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活跃不起来,农业生产经营者不能增收。所以,实现产业兴旺,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尊重不同乡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

人才振兴,要注重“高素质”。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关键人的振兴,需要大批人才做后盾。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乡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村子就是留不住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口,但在城市里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他们又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于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讲:“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要广大高素质农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乡村振兴的路子就越走越宽。像山西阳城皇城村、长治振兴村、河北武安白沙村等,建设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培训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像浙江花园村,构建了产业配套的人才队伍,并高薪吸纳高素质人才。总书记曾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说白了,就是要把人才吸引过来、留得下来。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许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家等纷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像湖北省大冶市大学生村官万亚波,放弃进城发展机会,带领村民种植甜叶菊200亩,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闯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像山东省齐河县的张吉伟,回乡创业,与村里另外4个年轻人成为合伙人,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开发系列产品,已带动村民种植艾草规模达1000亩,每收入4000元。像河南省新乡市朱长春,牵头创办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金银花业务扩展至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与多个大企业达成合作。当然,也只有把村庄发展好了,人才才会回来。人才振兴,既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人才使用效益,也应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新观念。文化振兴,要注重“富脑袋”。总书记强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个地方什么最宝贵?文化最宝贵。如果农村丢失了文化,农民就将失去精神支柱,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多的隐患。文化振兴,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多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像山东莱芜官场村,积极培育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像江苏马庄村,既有香包非遗传承,还有农民乐团用歌声唱响幸福生活;像四川战旗村,打造的乡村振兴十八坊,集传统文化产品、小吃、非遗于一体;像内蒙古赤峰建昌营村,与贵州台盘村对接,搭建“村BA”赛场,开创少数民族“村BA”的先河。财富难长久,文化传千年。实际上,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乡村治理,需要经济举措与政治举措、文化举措并用。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两个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紧密。既要“物质变精神”,又要“精神变物质”,是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辩证法。生态振兴,要注重“高质量”。总书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现在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村庄建设也好,发展企业也好,既要算经济账、眼前账,更要算生态账、长远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民,而老百姓最需要的其实是健康。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健康。像山东临沂九间棚村,在沂蒙山上建设了生态农场,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像浙江滕头村,以生态立村,建设成了浙江未来乡村示范村。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高质量,而是全面高质量。高质量的“高”,就是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解决“快不快”的问题后,解决“久不久”的问题。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意味着不仅要搞好家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组织振兴,要注重“强引领”。总书记说:“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我国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但村民自治不代表“党可以缺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像我们周边的农村过去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党支部,不如三个老太婆”。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党支部,几乎成了“老人俱乐部”。甚至有些乡村,由于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下降,老百姓宁愿信教也不信党。党强则村强,关键要靠党建引领、组织引领,老百姓也是乐意被引领的。像陕西韩城晨钟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像河北宁晋黄儿营西村,在本村产业园区上建设了民营经济党建队伍,带领全村共同发展。十八大以来,我们农村的干部群众总结了“两句话”:总书记顶天,村书记立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关键少数”,也就是抓好干部、抓好带头人、抓好一把手,具体要牢牢把握一高一低“两条线”:高线是党建,起凝聚作用;低线是法治,起限制作用。当然,作为村干部来说,上管海陆空、下管垃圾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要讲法治,也要讲德治。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我们基层干部先要振兴。

(作者系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