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安徽官庄村:九项国字号殊荣背后的成功密码与启示
作者: 余本绪 叶青 徐棋 仰叶齐 点击数:129 更新时间: 2024-04-22 来源:《中国村庄》
 
 

官庄村地处安徽省潜山市东北部,大别山东麓,桐城、舒城、岳西、潜山四县(市)结合部,距潜山市区65公里,是潜山最偏远的山区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交通闭塞的贫困山村,近十年却异军突起,实现了美丽蝶变。2022年,官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美丽田园”“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名村”“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村庄”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九项国字号殊荣,一跃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官庄快速崛起的深层原因和源头密码是什么?答案就是充分发挥该村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文化先行、以文赋能、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绿色生态官庄村

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  是官庄最大的资源优势

官庄村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山多田地少,劳动力外流严重,发展工商业缺乏基础条件,发展农业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官庄脱贫致富振兴的出路在哪里?村“两委”认真研究村情,广泛征求意见,认为官庄虽然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没有先天优势,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丰富的红色文化。官庄是红色沃土、革命老区,红二十七、二十八军、新四军、刘邓大军等都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中共皖西特委、白果树会议、马坪战斗等众多红色旧(遗)址,涌现出了以余大化(原中共潜山特支书记)为代表的近20位革命烈士和许多感人故事。

◆浓郁的孝义文化。官庄人秉承“耕读传家”“孝义传家”风尚,余、刘、洪等几大家族家规族训都以“孝义立家”,在官庄孝义思想深入人心,孝义故事不胜枚举。清时余文章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乾隆皇帝曾两次钦赐金匾:“五世同堂”“七叶衍祥”。明洪武年间,余紫宁“捐粟万石赈六皖饥民,解米八百石通州助军,上闻,旌以义士,赐官带不受。”

◆灿烂的非遗文化。官庄先贤们用智慧和生命积淀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1700多年历史、破解故宫古迹修复难题、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纸类活化石”——桑皮纸,有省级非遗传统戏剧——木偶戏,有数百年历史的官庄豆腐制作技艺、余氏弹腔、官庄纸扎和龙狮灯会等。

◆特色的建筑文化。官庄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门楣一律朝内,不张扬显赫,如德馨庄“视履考祥”、留余塘“箕裘丕振”等,更是喻意深刻,是祖辈身体力行和鞭策熏陶子孙的家风精髓。现存有AAA级旅游景区——明代正德年间的古建筑德馨庄,安徽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余氏宗祠,深含“留余精神”的廉政文化示范点——留余堂,清乾隆年间乡饮大宾余文章捐款修建且沿用至今的凤溪石桥,以及远近闻名的官庄老街、广兴老屋等。

◆众多的文史名贤。官庄钟奇灵秀,加之几大家族重视教育,设立族塾,小小的官庄人才辈出,走出了元代南阳太守余良辅,乾隆皇帝两次钦赐金匾的余文章,清代天文学家、教育家、一代硕儒余受之,以及五四运动安徽学生骨干、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共潜山特支、28岁就慷慨就义的潜山首任县委书记余大化等。

四县交界的地理区位,恰是古时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历史上的官庄虽偏远而不闭塞。官庄历史始于汉末,地名源于宋代设立的官庄之名,取意于仕宦之福地。宋元之后,官庄就成为四县物资集散地,乾隆年间即形成“官庄一条街”,被誉为“豆腐之街、书画之乡”。

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逐步孕育形成了以“正己达人、崇孝重义、和合包容、乐于奉献”为核心的官庄精神文化。全村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官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官庄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官庄要实现突破发展,再创历史辉煌,必须走以文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文化先行引领  打造乡村振兴的官庄样板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牵引力量。传统文化蕴含的农耕智慧、生态理念、自治伦理,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密切关联。官庄立足村情实际,着力推进“以文兴业、以文促建、以文培元、以文助治、以文强基”五项重点工作,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以文兴业,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官庄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美丽村庄变成“美丽经济”。

一是做活乡村游文章。整合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流转土地400余亩,于2015年成立德馨庄生态旅游公司。依托皖西特委旧址、余大化故居及烈士墓,面向党员干部和学校师生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孝义博物馆、余氏宗祠和非遗桑皮纸基地等开发深度文化游;聚焦桃花源、凤凰山、凤溪河生态美景和茶园、桃园、葡萄园,推进四季体验游;建成观光轨道车、儿童军旅体验园等,形成业态丰富的亲子游、情侣游;引导30多家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建成遇见桃花源等8家中高端民宿,带动火爆的休闲康养游,现已形成“游、购、娱、食、住、行”全产业链,游客规模达年30万人,经营收入4000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个,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

二是叫响土特产品牌。官庄由于海拔较高,气候湿润,沙质壤土,特别适宜大豆生长,加之山泉甘甜清冽,做出的豆腐白如玉、嫩如脂、素而香、鲜而纯。因此,几百年来,这里家家户户便形成了做豆腐、吃豆腐的习惯。官庄豆腐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做法,一锅豆腐,能产出豆腐、豆皮、豆棍、千张、酱干等系列产品,远近闻名。为将这个传统产业发扬光大,村“两委”一班人借鉴淮南八公山等著名豆腐产地的做法,村集体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引进豆制品加工生产线6条,实现了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加工,极大提升了生产能力,满足了市场需求。整修“官庄老街”,形成前店后坊式家庭小作坊集中区,恢复传统制作技艺的官庄豆腐、手工挂面等,设立“豆吧”“茶吧”,打造形成了以“美食+手工体验”为特色的官庄美食街。 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手工挂面、豆制品、土猪肉、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建成100多个销售网点和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定点直销、帮扶促销、旅游带销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

◆以文促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家园

官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对古民居保护,留住乡愁记忆。

一是实现“活态”传承。通过挨家挨户工作,拆除私搭乱建,把影响古宅环境的住户易地安置,逐步对德馨庄、余氏宗祠、留余堂、凤溪桥、官庄老街等古建筑进行修葺并对外开放,特别是依托德馨庄建成了现代标准的孝义博物馆,保留了传统村落文化精华。对大部分普通古民居,统一帮助改善居住环境,做到“面子”修如旧、“里子”宜人居,力求留住原住居民,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和利用。

二是注重生态保护。2012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就聘请专业团队制定官庄村发展规划,该保留的坚决保留,要新建的标准超前,同时传承“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为主要内容的“留余精神”,尊重顺应自然,坚持依山就势,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留住了田园风光、自然风貌和古朴特色。

三是全面提升村居环境。开展自然村庄整治和美丽庭院达标评比,完成8.8公里景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修建凤溪河人行步道2000米。集中清理私搭乱建,整治沟渠水系,集中清运垃圾,户户完成改厕,建起15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统一更换景观灯饰、标识标牌,传统古村落焕发新的容光。如今的官庄,“古”与“新”和谐交融,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处处是景、时时可游,一个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向人们大步走来。

 

高端民宿——遇见桃花源

◆以文培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官庄村深入挖掘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并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以文励人。建设并运用好孝义博物馆、村史馆、余大化故居、廉洁文化基地、余氏宗祠等“德馨五馆”,让村民了解官庄辉煌历史和文化魅力,从而增强自信、振奋精神。

二是以文育人。依托村文化大礼堂,设立农耕文化室,开放农家书屋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过去长期存在、制约官庄发展的等靠依赖思想,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赴浙江余村、陕西袁家村等地考察学习,村民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三是文化惠民。每年举办官庄孝义文化旅游(桃花)节,发挥老艺人特长,举办官庄灯会、龙狮队、剪纸、黄梅戏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以文助治,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官庄村积极推进优秀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厚植“三治融合”的文化底色。

一是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坚持弘扬时代新风与优秀传统家训相结合,成立乡村建设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在家规家训基础上修订新的村规民约,让古家训赋予新形式、新村规融入老传统;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完善“五议三公开两参与”民主决策机制,做到民事民议民办民管。该村刘屋和徐屋之间有条大河,严重妨碍村民出行,因双方受益负担问题一直未能达成协议,修桥久拖不决,村理事会通过普法宣传,合理解决受益分担问题,期盼多年的新桥终于建成,群众喜称“连心桥”。

二是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法治广场、法治宣传栏,组建黄梅戏剧团、大鼓队、法制宣传小分队等,及时编写《扫黑除恶出重拳》《万众一心战疫情》《移风易俗树新风》等剧目,结合乡村节日巡回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发挥村规民约和新乡贤作用,建设多元化矛盾纠纷排除化解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官庄无刑事案件发生,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三是突出德治的引领作用。深挖官庄文化“富矿”,定期举办孝义文化节,开展“感党恩、跟党走”“读家训、传家风”活动,评选优秀党员、孝义之星、五好家庭、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文明乡风。官庄村蝉联两届“安徽省文明村镇”,2021年获评“安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2年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荐提名。

◆以文强基,坚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官庄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以余晓八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而这个坚强战斗堡垒就是红色文化孕育的硕果。

一是先烈先辈精神激励。以余大化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事迹和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官庄人,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党员干部血脉。余晓八早年在外打拼,事业很有成就。2008年村“两委”换届,推选他担任官庄村党总支书记,他虽有短暂犹豫,但想到“做生意只能一家富裕,实现全村共同富裕,那才是共产党员的价值体现;当年先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献出宝贵生命,我牺牲点个人利益算得了什么”,于是坚定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二是持续开展党性教育。这些年官庄村党总支坚持以红色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每年都组织瞻仰皖西特委旧址、官庄烈士墓、余大化故居等,确定每月一号为全村110名党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学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两个确立”。

三是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核,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践承诺、创先争优,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狠抓作风建设筑牢廉洁防线。余晓八上任之时就自己带头立下一个规矩,“不吃群众一顿饭,不抽他人一根烟”。以前家里条件好,都是抽好烟,怕群众误解是村里的香烟,他干脆狠下决心把烟戒了。正是这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才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换来了崭新的官庄面貌。

 

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留余堂

启示与思考

一个不怎么被人看好的偏远山村,短短几年就强势逆袭,实现跨越发展,这对当前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正确认识村情,利用优势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起点

官庄虽然没有区位、交通、矿产和农业等资源优势,但依托和利用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也照样实现跨越发展。这启示我们: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发展要素条件也各不相同,但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挖掘优势要素,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准破题。

◆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

官庄根据村情民意,确立以文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官庄驶入了特色发展的“快车道”。这启示我们:思路决定出路,乡村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村施策,根据各自村情特点,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不能千村一面、盲目跟风。同时要创新方法,扩宽思路,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和集聚效应,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效工作抓手和规划保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关键

官庄村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以“以文兴业、以文促建、以文助治、以文培元、以文强基”五项工作为抓手,有效保障了“以文赋能文旅融合战略思路”的落地落实。这启示我们:再好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都必须细化实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和规划方案。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得力的抓手和科学的规划可以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和动力支撑

官庄村坚持以文兴业、促建、助治、培元、强基,成功走出一条以文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打造了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官庄样板。这启示我们: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和灵魂,今天我们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更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农业和乡村的价值,文化赋能引领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要对传统乡村文化恰当地保护利用,保存农耕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是乡村发展振兴的根本保证

官庄村前期发展并不好,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现在一切都发生着想象不到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就是以余晓八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奉献和牺牲。这启示我们:组织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工程”,要增强凝聚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要提升组织力,打造千千万万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党组织引领产业、党员带头示范,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要强化支撑力,积极培育“头雁队伍”、储备“后备力量”、用好乡土人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市委党校)

《中国村庄》杂志  4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