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合节园区景色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山东省新泰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扛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以农村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探索建立党建联盟等区域性党组织,统筹推进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利益联结,把一个个村庄串联成抱团发展集群,打造版块突破、全域提升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泰模式,走出了一条“区域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之路,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一等县。
组织联建,凝聚振兴合力。强化党建引领,以组织联建打破村庄界限、条块分割,推动资源科学配置、集约利用,使片区内乡村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泉沟镇十里荷塘
组织一体融合。推动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村建立党建联盟、片区党委、农业园区党委等区域性党组织,吸收合作社和关联企业为成员,引领各村协同作战、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由乡镇党委委员任联盟党委书记,片区内的龙头企业和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任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村和企业互派人员挂职锻炼,构建党委领导、村企联合、抱团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市成立党建联盟、片区党委等农村区域性党组织81个,涵盖560个村级党组织,吸收426家合作社、135家企业。发展一体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分布、区位交通等情况,统一编制区域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单体规划,设计一张蓝图,坚持一抓到底,充分发掘放大自身优势,推动区域内村庄同向合力发展。泰山百合园区党委聘请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编制片区发展规划,瞄准百合产业,对内推动“十万亩百合种植计划”落实,形成亚洲单体种植百合面积最大园区;对外建设枣庄、淮安等6个百合种植基地,同步发展深加工、种质资源和文旅等产业,瞄准建设中国百合种业硅谷的目标,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山百合实验室,引进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九六公社等高端智库,聚焦百合产业专项策划,建设中国百合科技文化中心,连续举办5届中国·新泰百合节,打造百合全产业链,推动形成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大格局。

东都镇酒台村党支部书记王云龙(右)指导农业种植
要素一体保障。市级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累计列支1200万元,连续5年扶持建设60个农村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推动乡镇人员、服务、资源、政策下沉,增强片区统筹能力。对各级组织、农业等部门下放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资金,由党建联盟进行统筹,优先用于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支持区域内企业和乡村发展。泉沟镇高崖头片区采取财政投入、对上争取、工商资本支持等方式,多渠道整合资金3200余万元,围绕扬水站建设杨树林下“红房子”——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高崖古街,高崖流水、紫藤长廊、农家小院成为网红景点;建设“十里荷塘”生态湿地公园,新建扬水站公园、清莲广场和莲花山民俗馆,串起高崖古韵观光带,与新甫山、如意谷等周边景区联合发展乡村旅游,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文旅融合的模式,打通了富民强村“筋骨脉络”。
产业联营,激活振兴动能。充分发挥党建联盟等区域性党组织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优势,立足村企需求,盘活本土资源,丰富发展业态。强化村企共建。深化拓展“百企联百村”行动,组织60对村企以组织联建为引领,产业联姻为支撑,打开工商资本向农村畅快流动的渠道。组织区域性党组织按照总体规划统一打包招商,吸引工商资本入驻,集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民宿、康养颐居等产业,构建吃、住、游、购等多层次、互补型产业链条。新甫街道上庄片区与鲁房置业通过“百企联百村”联建活动,搭建起合作桥梁,共投资2.6亿元高标准建设居民楼13栋,利用腾空的400余亩土地,先后建设农村商贸市场、仿古文化一条街、青云驾校培训基地,深挖片区内文化资源,开设银杏文化馆、崇文馆、党建馆和乡村书房,引进京东大药房,打造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上善嘉园网红直播基地,通过集聚发展、辐射带动,每年可培训电商学员500人次、新增店铺1000家、营业收入1.8亿元,税收550万元,带动本地就业700余人,让上庄片区“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买头、有想头”,不仅提升村级发展能力,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也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新甫街道前上庄村党建馆
促进村村联动。发挥区域性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建设支部领办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区域内产业相近的合作社联动联营,进一步形成区域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协同、政策保障整合的良好格局。谷里镇枣林片区依托于枣林村成立樱山红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秉持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理念,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统一品质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辐射带动周边7个乡镇38个村,加盟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2个,入社群众360户,发展苹果、樱桃、水蜜桃等特色种植面积9000余亩,村均实现增收4万元,联合社每年收取管理服务费25万元,用于技能培训和设备升级,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人才回巢赋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组织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产业优势,瞄准本土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实施“育苗升级”工程,回引525名本土大学生返乡创业、回村任职,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去年村“两委”换届,323人进入“两委”班子,42人当选党组织书记。在总结“育苗升级”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五乡”行动,回引各类人才4700余人,畅通人才向基层流动渠道,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东都镇酒台村“90后”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云龙,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工作,通过“育苗升级”工程回村任职,争取市里扶持返乡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信贷资金150万元,注册成立食品公司,研发酒台辣酱,培育康王蜜桃、酒台红香椿两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500余人,户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个人成功当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酒台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石莱镇泰茶良心谷
利益联结,共享振兴果实。为防止“富了老板,穷了老乡”,指导区域性党组织建立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院落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三方按股分红,形成紧密相连的振兴共同体,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三金”带动农民致富。土地流转收租金,村民通过出租、转包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经营大户统一种植,亩均增收300-800元。就地务工挣薪金,土地流转后,村民就近到农业园区从事种植管理、打包分拣等工作,“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再就业,年均收入1-2万元。合作经营分股金,部分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片区内专业合作社,年底可获得3000-5000元的分红。石莱镇泰茶“良心谷”流转片区内土地2万余亩,辐射3个乡镇9个村,优先安排当地村民入园工作,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可解决就业600余人,人均增收1.8万元。“三增”实现集体增收。土地流转增量,片区党委指导各村联合开展土地整理,重新丈量集体土地面积,对新增的土地发包后,村均增收2.4万元。土地开发增值,片区党委协助承包方调整土地,连片发展特色规模农业,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既降低流转土地难度,又增加村集体收入。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新泰站
打造品牌增效。发挥放城小米、掌平洼杏梅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集中连片种植,推动产业扩规增效。放城镇东石井片区,立足本村红粘土所产、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为贡米的小米,成立石井贡米食品有限公司,将“孔子登临处”“鲁公洞”“铁脚寺”“神仙府”等人文元素和历史元素相结合,做大“石井贡米”品牌,目前已辐射带动片区内3个村发展贡米种植1500亩,人均增收3000元。
“三变”助力乡村蝶变。农舍变客舍,依托石头村落等特色景观,盘活乡村闲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让“沉睡老宅”换貌生金。田园变乐园,以片区为依托,打造以农业产业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集“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旅融合。使农愁变乡愁,以片区为单位,统一规划设计,推动村庄绿化美化,扮靓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羊流镇百合园区党委引进建成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新泰站,为朝阳村景观设计、实体改造、产业孵化等提供智力支持,给周边村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样板。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全面提升,处处看得见悠悠青山,望得见淙淙绿水,记得住浓浓乡愁,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中国村庄》杂志 第5期 基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