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前进村的前进之路
作者 点击数:794 更新时间: 2023-05-11 来源:《中国村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前进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翻阅那些泛黄的档案,我们诧异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前进村现代农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巨大变化。

从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地到今天气势非凡的生态园区;从耕种传统农作物到农业生产园区化;从现代农业园区到集观光、旅游、研学为一体的休闲综合体,前进村走过了30年跨越发展的历程。

30年的雄厚积淀,前进村傲然挺起了乡村振兴的脊梁。

前进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35亩,辖6个村民组,共有731户、2267口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0名。近年来,村党委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抓手,积极谋划转型,把发展重点聚焦到综合开发治理锦绣山上,确立了“生态立村、产业兴村、旅游旺村”的转型发展思路,建设“三园一基地”,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二次腾飞。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1.6万元。前进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前进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回望,这是一条以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盘活土地资源谋划产业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群众幸福感,凝心聚力走好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之路。

逐强之歌

海上航行靠舵手,乡村振兴靠组织。

“让每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引领一批人;让每一个党员成为一盏灯,照亮一片土地;让每一个党员成为一团火,温暖广大群众。这样,我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前进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秉承“一切工作到支部”的优良传统,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前进村实施“能人治村”战略,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聚焦“双好双强”标准,选拔具有经济头脑、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班子,大专以上学历干部达到2人,平均年龄下降5岁。同步筛选储备35岁以下、大学以上学历的后备干部4人,通过结对帮带、定向培养,有效提升村班子战斗力。

注重发挥党员作用。扎实开展党员“双百分制”积分管理,将全村150名党员分为两类,通过为党员设立“正反两张清单”,动态积分、奖优罚劣,引导党员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年内表彰“双百分”党员10人,谈话提醒2人,推动党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事项达310余次。

规范村级组织运行。以“最强党支部”创建为契机,通过规范党组织设置,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落实“三务公开”“三资”监管等制度,推动村级事务规范运行。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坚固的堡垒为前进村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

 

党史教育馆

逐绿之歌

前进村是曾经依托煤碳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典型,但随着煤矿关井压产,企业相继破产,村里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发展一时陷入低谷。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寻找发展新路径。前进村党委审时度势,开启了绿色发展的跨越征程。

山清水秀,逐绿前行。前进村的逐绿,从西凉山开始。

30年前,前进村的西凉山,人们都习惯叫它“荒凉山”,“山上光秃秃,地上龙爪沟,十年有九旱,拉车累死牛。”这是当时流传在这一带的民谣。荒梁山山上光秃秃的不见绿色,还有20多条二三十米深的大沟。种地望天收,“种上一坡,拉上一车,打一簸箕,煮上一锅。”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

1993年开始,前进人开始了自己向荒山“要钱”的征程,他们扛起铁铲上山,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艰难起步。在治理荒凉山上做文章,利用煤矿创造的利润,向“荒凉山”宣战,填沟治坡,修水平梯田。“荒凉山”面积6000亩,大沟最深的30米,宽40多米,长1000多米。1993年以来,村里年年在秋收之后的冬闲季节,安排义务工组织大会战。每天出动4台推土机推山、填沟、平地。全村男女老少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十几岁都积极参战,最多时每天出动1000多人上山修坝梗,平整土地。

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前进人硬是削平几十个岭头、填平几百道沟壑,整修出5000多亩良田。

时间进入到2000年以后,老百姓变过去的“求温饱”为“盼环保”了,他们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些,天天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开垦荒山种地,打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越垦越穷。于是,前进村干部群众誓把“荒山”变“青山”。他们在水平梯田上栽植油松、杏树、枣树、苹果等树种。

直径10多公分的树种遍布山坡,一片葱郁。经过十几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前进村现有土地面积1.05万亩,林木面积已达3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

但是,荒山绿了,并不能尽快让老百姓致富。

路在何方?面对困局,前进村党委认识到:靠山还得吃山,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思路对头,干劲不减,“荒凉山”也能长出“金蛋蛋”——让农业和二、三产业“攀亲联姻”,在荒凉山上发展高科技的生态农业,凭着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亩收10万元”纪录,把“荒凉山”侍弄成“锦绣山”。

 

逐富之歌

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实践,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三园一基地”建设为载体,前进村确定了“生态立村、产业旺村、休闲旅游兴村”的强村思路。

伴随清晰的发展思路,前进村的振兴进程大刀阔斧。在锦绣山陆续打造了现代生态牧场园区、旅游观光园区、种植园区、千亩苗木基地。

锦绣山现代生态牧场园区,位于锦绣山脚下,占地1000亩,入驻养殖户76户,现存栏奶牛3000头,日产鲜奶20吨,肉牛存栏2000头,总产值6000余万元。

锦绣山现代生态种植园区,位于锦绣山东坡,拥有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栋,棚内栽植了大樱桃、火龙果、葡萄、油桃、桑葚、油蟠桃、包金梨等6万余株,棚外栽植了寒红梨、苹果梨、海棠、新苹红苹果、寒富苹果等32万余株,棚内棚外形成一个绿色的采摘屏障和长廊,达到一年四季有果可采、有花可观、有景可赏的特色生态园。农产品通过赤峰平庄新发地市场远销北京、辽宁等地,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

锦绣山旅游观光采摘园区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

锦绣山千亩苗木基地,栽植了大花榆叶梅、文冠果、樟子松、油松、丁香等风景树38万余株,解决了本村绿化苗木自给问题,并为周边盟市、旗县提供优质苗木,安排了村里大量劳动力,成为了村里的绿色银行。

从西凉山的一片贫瘠到锦绣山的沃野生津,从观光园的风光旖旎到采摘园的瓜果飘香,从苗木基地的生机勃勃到“鱼菜共生”的绿色有机,前进村渐次铺展开一幅“以绿富村”的发展画卷。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伴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进,前进村结合锦绣山实际资源禀赋,以“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三大核心为主体,打造集农旅、娱乐、研学、国防、新能源于一体的近郊休闲综合体。独具匠心的国防教育基地,一体打造教育馆、科技馆、军事体验乐园等,刷出网红打卡新地标;别出新裁的红色教育基地,百米文化展廊、古山战役纪念馆将记忆与情怀浓缩;标新立异的科普教育馆,尽显科技风采;一个集“吃、住、训、研、玩”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研学培训基地蓄势待发。

 

采摘园区

逐福之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行动指南,也是前进村党委一直以来的奋斗路径。

在前进村优厚的民生福祉里可以感受“村富强、民幸福”的强劲节拍——下大力气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体改变。全村共改造危房546户,新打机电井1眼,埋设供水管路5万延长米,改善了村民的安全饮水条件。全村街巷总计硬化路面42公里,美化、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栽种风景树垂榆、云杉等5万余株。安装路灯480盏。全村通电、通水、广播电视、通讯设备覆盖率达100%。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新型标准化卫生室。新建起了容纳400余人的文化中心,远程教育学习阵地和草原书屋,新建了4个村民文化活动小广场,并安设了健身器材30套。相继投入资金560万元,高标准打造党史馆、村史馆、廉政教育馆、法治教育基地,整合公安、社保等部门资源,推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模式,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机制,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10余项各类事务服务,赢得了村民极高的满意率。

前进村不仅民生福祉优厚,文化生活也富足。以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编织秧歌队、舞蹈队、文艺队多层次文化网格,各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果共享”的清风吹进了每个前进人的心田,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之路,已越走越宽。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天的前进村,正以既有“颜值”又具“内涵”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打造创新发展的“生态福地”,焕发“生态美”与“经济强”并驾齐驱的振兴荣光。相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前进村,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明天!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前进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5  基层党建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