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郧西县强化党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
都说郧西好风光,秦风楚韵汉水长。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位于鄂西北边陲,汉江中上游北岸,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地扼秦楚要冲,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郧西县围绕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成色,书写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双石沟民俗村
头雁领航 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在现场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我对小新川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更足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党的二十大代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党支部书记翁新强第一时间回到家乡,与村民们分享参加二十大的喜悦,宣讲二十大精神,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传递到基层群众中。
作为郧西县连续五届党代会走出的第三位全国党代表,34岁的翁新强扎根乡村8年,在县乡两级党委的关心和培养下,从村主任助理逐步成长为一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帮助小新川村村民走出大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郧西县聚焦村党组织书记先进典型群体培育,探索推进“红色头雁”工程,创新培育一批“精神引领型、善抓机遇型、能人乡贤型、敬业职守型、墩苗成长型”优秀村书记,成为全县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凭着对党忠诚、对群众赤诚,47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当代“愚公”,为全县村党组织书记树立了精神高塔,以其为原型制作的《坎子山的脊梁》专题片,在国家、省、市媒体展播。柯昌胜担任河夹镇火车岭村党支部书记22年,带领村“两委”班子在全县率先建立“两诺三制四权”村务监督运行机制,通过自身以身作则,民主选举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监督,实现了干部“零违纪”、财务“零违规”、群众“零上访”,柯昌胜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群众亲切称为“火车岭”上的“火车头”。
郧西县还坚持把培养优秀年轻村书记作为改善队伍结构的重点工作,实施“1351”计划,即每村配1名村干部助理、储备3名后备干部、培养5名入党积极分子,保证每村有1名后备干部在村工作。2018年村“两委”换届一次性配齐286名村干部助理,由县级财政比照副职落实待遇,其中有80%在2021年换届中被充实进村“两委”班子。脱贫攻坚政策结束后,县财政又专门预算资金,为286个村(社区)各配备1名乡村振兴信息员,通过“老带新”“1对1”等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年轻干部迅速适应岗位,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区域联合 共绘产业兴旺“好丰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抓产业已成为基本共识。但是,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不优、村与村之间各自为战一直以来制约着郧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何才能避免同产业市场竞争,实现“抱团取暖”?
在省科技厅帮扶和县委组织部指导下,郧西县安家乡率先破局,在区域联合上做起了文章。
安家乡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茶叶,曾是全市茶叶产业的排头兵,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2021年,根据“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安家乡在神雾岭村、田坑村和长岗岭村因地制宜成立神雾岭区域党建联合体,并建立联合体党委,采取资源共享、互联互助、共兴共荣的机制和措施,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功能型党组织,联合体党委突破村域限制,高度融合党建链和产业链,带动周边3个村10余个合作社共同发展食用菌和茶叶等产业,实现了组织共建、产业共育、发展共赢。省科技厅驻安家乡田坑村第一书记、神雾岭区域党建联合体党委书记江诗钢用“三变三不”总结其特点:“‘三变’即产业规模由零散变为集约、产地市场由竞争变为互利、群众参与由单打独斗变为科学规范,‘三不’即不改变原有属性、不变更组织构架、不增加管理层级。”
神雾岭区域党建联合体的成功探索,为郧西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了实践路径。2022年,郧西县在18个乡镇(场、区)全面推广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先后成立产业链党委和区域党建联合体党委16个,对上统筹政策落实、对外承接项目落地、对内联动服务群众,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唱响了乡村振兴“大合唱”。
“郧西县探索打破就村抓村的孤立、封闭思维和工作模式,成立产业党建联合体,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育、产业联兴、资源联享、治理联抓的‘五联’工作机制,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郧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

红色引领 扮靓美丽乡村“绿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走进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穿村而过的仙河水潺潺流过河湾,沿岸田园风光旖旎秀美,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高颜值民宿氛围感十足,游客们时而驻足观赏,时而拍照留念,一派民富村美的景象。
谁又能想到,这个游人如织、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也曾有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回首沙沟村的“变形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找到适合自身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是破题的关键。沙沟村党支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分片、分院落逐步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推动“农耕文旅·田园沙沟”项目落地建成,设立“乡村集市”,展销当地产出的生态冷水米、核桃、花馍、织女绣、手工布鞋等,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房屋、赏农耕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农耕文化、关隘文化、山水文化”为底蕴,以“山、水、林、田、路”等元素为载体,以农业、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郧西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围绕“党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创建“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催热“乡愁经济”“田园经济”“美丽经济”“生态经济”,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格局。
观音镇天河口村就是转型成功的另一个典范。近年来,在县委大力扶持和统筹谋划下,天河口村乘着郧西县发展天河流域生态旅游的“东风”,以传承、展示郧西天河民俗,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在村“两委”带领下发展“家庭作坊+旅游商品”模式,将农房改造成“一宅两用”的民宿,完成周边环境整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发展。“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我们居住条件好了,城里人反而来农村体验生活。”村民王明对如今的生活环境很满意。

美丽乡村吸引大学生写生
一约四会 奏响文明乡风“主旋律”
“在这里办宴席,桌子、椅子、厨具免费用,不丢面子,还省钱。”2022年2月12日,郧西县夹河镇兰草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王大哥将自家闺女出嫁的酒席放在了安置小区的红白喜事宴会厅。“算下来,在这里办一场宴席,要比在酒店省一半钱。”
除红白喜事宴会厅,在这个大型安置区,还配套文体活动室、村民议事厅等,既方便群众办事,又方便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兰草岗社区的喜人变化,是郧西县涵养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郧西县是务工大县,许多村民常年外出打工,回村办红白喜事喜欢讲排场,表面风光了,实则加重了自身负担,让人苦不堪言。
在村“两委”组织下,许多村广集民智,征求群众意见,将“红白喜事反铺张浪费”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统一全村办红白喜事标准。如店子镇七里沟村的《村规民约》规定,红白喜事每桌最多8个菜,酒每瓶25元以下,烟每盒不超过5元。
除了红白喜事有规定,七里沟村的村规民约还对社会治安、森林管护、环卫保洁、文明户评选、塘堰管理等20多个大项100多个小项进行约定,落款处是全村村民的签名和红手印。
“通过党员示范带头遵守村规民约,逐步把铺张浪费的风气扭转过来。”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山说。
如果说村规民约是对村风民俗的一种约束性规范,那么“十星级”评比则激发了村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1年评比,我家只得了8颗星,看到邻居都是十颗星,我没好意思把星牌挂出去。2022年,我家成了‘十星级文明户’,全家人腰板也直了。”在土门镇关帝庙村,每位村民都像赵大刚一样,把星牌当作一家人的脸面,积极争创“十星级”文明户。
走进赵大刚家,几位邻居正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庭发展规划,讨论“创星”良策。
“今年你家林果产业发展得不错,明年你怎么打算的?”“前几天县城文体广场办了个大型招聘会,我签约了一个岗位,开年就去上班。”“我准备去学习烹饪技术,现在干厨师每月有7000多元收入。”“你们都去上班,我继续种大棚蔬菜,一定得保住我的‘致富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干劲十足。
如今,走进郧西县,处处可见反映乡风文明、诚信文化、孝德文化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的家风文化墙,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狠刹人情风、奢靡风和赌博风。村民负担轻了、思想齐了,乡村振兴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郧西县走出的三位全国党代表:翁新强(左)、魏登殿(中)、胡安梅(右)
共同缔造 解锁基层治理“幸福码”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群众自治功能,把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2021年9月8日,羊尾镇板桥村的一场“豆选”吸引了许多村民关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该村确定了近期要实施的“人工沙滩”“亮化工程”“改厕改圈”三个民生项目,但哪个项目先开工,哪个项目群众最期待,还要由群众说了算。
村“两委”组织52名村民代表召开院场会,现场摆放了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4个碗,3个碗下面压着3张粉色的纸条,上面分别写着3个项目的名称,另一个碗里装着黄豆,一颗豆子代表一张选票,采用豆子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实施项目。
“这种方式很接地气,尊重了我们的意愿,解决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板桥村越来越美丽。”一组村民李永兰和其他村民议论着当天的“豆选”结果。
2022年以来,郧西县按照湖北省委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有关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社区为单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把村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激发大家共治共管共享的热情,从“旁观的你和我”变成“行动的我们”。
2022年10月初,涧池乡下营村党员干部主动上门走访,把恳谈会、现场会开到群众家门口,发现居民反映最多的就是村房两侧的废沟渠污染恶臭问题。
经过多轮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废沟渠垃圾清扫干净后,打造成“菜园”,分不同区域供大家使用,将占用的错位资源“归位重生”。许多村民主动加入到废渠沟的改造中,有的出力除草填土,有的提供竹条、砖瓦等物资,仅用一周时间,一条乡村废渠沟变身“惠民小菜园”。
“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旁观者’到‘决策者’‘参与者’,干部与群众的意识之变是关键。”郧西县委书记查宏表示,将系统掌握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建立良好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同缔造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奋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