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钱振华 点击数:553 更新时间: 2019-05-20 来源:《中国村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经济与文化列为最主要的两个领域,可以说是两者兼顾得当。习近平总书记201712月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这对于振兴乡村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短期目标是为了实现脱贫,协调城乡资源的空间关系。而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还应包括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扬。可以说,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和人文之美。但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文化传承的断裂,乡村文化面临逐渐变弱的境地,导致乡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和与现代文化对接能力的缺失。

    这与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不作为不担当有着很大关系。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但文化建设在压力型体制下大多呈现着形式主义,一味追求高大上、标准化、全覆盖,以撒胡椒粉、大水漫灌的方式强加上去,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字化的政绩考核模式下,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了各级干部以及基层政权的一项“政治任务”。

    乡村要振兴,就需要人气,要人气就需要有文化吸引力。所以说,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缺乏文化底蕴的乡建,孕育的只会是“候鸟经济”,其发展不会长久,且缺乏内生动力。比如说,乡村尽管有了完善的硬件和美丽的风景,可以吸引农民回村,吸引游客过来观光,但缺乏精神文化气息的乡村难以留人更留不住心,如同“候鸟”一样,来了停留一下就走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村民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知识素养、精神品格,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准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文化没有过去时,只有现在进行时,乡村文化经过挖掘、整理、展示、表达和重塑,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所以说,文化“软环境”是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硬杠杠”和不可或缺的“硬支撑”,而重塑现代乡村精神、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和巩固提升组织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四个有力方面,四轮齐动、协调并进,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重塑现代乡村精神,提炼新时代的乡村人文精神,补齐“文化短板”。乡村文化可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外在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显性文化,内在文化有精神文化这一隐性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核心、是内核。国家有国家精神,城市有城市精神,乡村也应有乡村精神。历史赋予乡村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核,一代代农民不断用自己的勤劳和淳朴浇灌这片充满正能量精神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再次确立农民精神之本,凝聚乡村精神力量,重塑乡村精神家园。可以说,乡村振兴实际上首先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既有人文生态,更包括精神生态。身处新时代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先提高农民素质,点亮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提振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二是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村庄有特色文化才有承载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全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留住乡村的“魂”,让美丽乡村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特色资源,发展演艺、文化旅游、特色艺术品等文化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当前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做好传统村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等工作,采取行动进行创造性继承和保护,让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在此基础上,盘活资源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发展打开想象空间。乡村文化的发展振兴只有综合运用市场化、产业化、价值化等手段,采取“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营销组合,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与创新力。

    三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引进来”“走出去”铺就乡村文化底蕴。上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重投入、轻管理,加上有的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一些乡村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广场等成为摆设,也有一些乡镇公共文化机构几乎无法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外来文化引入乡村,需要摆脱那种不看对象“硬灌式”的文化输入,通过服务下沉促进乡村文化均等普惠,把外界的优秀文化引入到乡村发展治理中来,一手送文化,一手“种”文化。把乡村传统文化宣传出去,通过“互联网+”或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农耕文明和生活画面,放到一个浓缩的文化空间中,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进行梳理和运用,保持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四是巩固提升组织文化,激发组织力和领导力,凝聚乡村振兴强大正能量。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没有坚强的党组织,基层就不可能有强的领导力。只有牢牢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基础,重视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党的一切工作才能在基层落地、生根、见效。为此,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体,通过发扬组织文化,让党员干部带头、乡贤出力、群众参与,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大事一起干的氛围。培育自治文化,养成自治意识,掌握自治方法,健全“三治结合”模式,做到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形成“事事有人管、好坏大家评”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只有把厚植于乡村千百年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个乡村的“颜值”才会高起来,“气质”也会各具风采。这不仅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助于“空心化”的农村充实起来,有助于“候鸟般”的农民工和各路人才、资本在农村安定下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人民政府)山东官场村:弘扬传统鼓文化提升农民精气神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