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探析——以四川省两河村为例
作者 点击数:1722 更新时间: 2019-04-17 来源:助力乡村振兴☛ 中农富通
 
 


1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一直保持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发展却依然滞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然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效。

    党中央一直特别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再到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升级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国家从政策层面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层面,很多地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或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功做法或有“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失败案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新的时代背景,肩负着重大使命,成为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那么农村人居环境究竟如何建设呢?吴良镛院士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包含自然、人类、居住、社会、支撑五大系统。故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是一项综合建设内容,是以农民为核心,涵盖村庄的设施、环境、产业、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团队在两河村做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座谈,通过案例剖析,总结归纳两河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各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典范。

    2 两河村案例剖析

    2.1两河村概况

    两河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的中部,北界临溪河,南靠小五面山。东连敦厚社区,西接临溪社区,北依白马村,南邻石桥村,距离西来镇政府2km,距蒲江县政府14km,距成都市区83km。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临近西来古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川西旅游环线——省道106线与国道108线(县道寿卧路)穿境而过,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71.1km,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行政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6.05亩,总人口2198人,人均耕地面积2.2亩。

    两河村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村风建设。在村书记姚庆英的领导下,带领村民将两河村从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5000元上涨到2017年的3.6万元。

    2.2两河村人居环境

    以前的两河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村内道路泥泞不堪,垃圾随意乱堆,河道分布散乱、景观较差,村民不能随时洗上热水澡;民居延路无规矩建设,建筑风貌混杂,民居有一层、两层等各种形式,一些建筑年代久远,质量较差。

 

 

1 建设前的村庄环境

    如今的两河村全村实现四改五通(改厕、改水、改厨、改圈,水通、电通、气通、光纤通、电话通),村道全部实现水泥路,连通各个居民家庭;建有水泥沟渠20余公里,实现农田自流灌溉。两河村已建成为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四川省十佳治理有效村、四川省百强名村、省级四好村和成都市三美示范村、百村容貌治理工作优秀村。

 

 

2 建设前的村庄环境

    2.3 发展模式

    两河村按照“三基地一家园”(“三基地”是指优质柑橘基地、优质猕猴桃基地、草莓基地,“一家园”是指两河居住家园)的联动发展模式,以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提升,聚焦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3.1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绿色生产环境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繁荣富强,就没有农民安居乐业”。产业发展,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着力点。

    明确主导产业,规模标准发展。两河村依据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在党员带头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引导群众就地连片规模发展优质柑橘基地3800余亩(其中有机种植20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800余亩、冬草莓基地200余亩,在外地流转土地发展优质柑橘1.1万亩。以优质柑橘、猕猴桃、草莓产业为依托,先后成立两河果品专业合作社和九仙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三大产业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资采购、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打造“五个统一”,实现产业规模经营、抱团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高效融合发展。依托千亩杂柑基地和草莓基地,紧抓西来古镇旅游开发的契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猕猴桃观光农业公园,成立成都市两河农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社区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合作、文艺演出服务等,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以“财政支持+村集体+村民”合作方式,筹资16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亩的农产品集配中心,引进6家市场主体负责运营。大力发展“互联网+”,成立电子商务服务站,与京东、天猫等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果品O2O销售,实现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建成500多平方米的“乡村人才驿站”,从成都引进电商人才10余人,带动发展农村电商10余家。

    转变发展理念,绿色优质发展。两河村的柑橘产业曾一度面临“种的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村两委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带领村民去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邀请技术专家进村指导,以嫁接的方式对果树改良,发展不知火、青见等优质晚熟柑橘品种,成为两河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两河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其中1/2基地获得有机生产认证;大力实施土壤改良行动,家家户户不再施用化肥,转而改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引进蚯蚓疏松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含量,搭建起从餐桌到田间地头“有机废物—生物腐植酸—土壤修复—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链;果园采用太阳能防虫灯、沾虫板等措施进行生物防治。绿色有机生产的直接后果就是水果品质的提升,使得两河村出现“即便柑橘还挂在树上,就已经被销售一空”的场景。

    2.3.2 推行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美丽居住环境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同时,两河村还致力于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

    分类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在村书记姚庆英带领下,两河村决定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按照村民自治方式建设集中居住区以“拆院并院”等方式调出120亩建设用地,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获取9000万建设资金,2011年开始施工建设“两河逸园”,2013年建设完成,超一半的村民实现集中居住,这成为四川省实施的第一个村民自建土地综合整理项目。“两河逸园”集中了大部分村民后,宜人的居住环境让不少没有住进新村的村民羡慕嫉妒。姚庆英坚持“一户不落下”的原则,实施“全域居住环境改造”行动,重点对分散居住的村民开展房屋整治、风貌改造,全村完善配套自来水、电、天然气、光纤、排洪沟、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健身广场、文化长廊、小公园等公共娱乐空间,为村民提供了健身休闲场所;通过种植乔灌花草对村庄道路、院落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两河村分类推动的“两河逸园”、“全域居住环境改造”建设,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尊重村民意愿,强化村民参与。实施两河逸园项目,村两委让村民自主参与到项目建设管理中,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大家对居住房屋的建设布局、建筑风貌、户型结构等意见和建议;让村民民主推选出7名村民代表,形成村民自治小组,项目建设中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如与销售方砍价采购建材、记录账目收支、保管合同、管理资金等,向村民公开每项经费明细;推选10名群众形成质量监督组,全天候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全域居住环境改造行动中,村两委召开村民议事会,邀请涉及院落改造的村民到会参与讨论改造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全村干群共同商议制定村规民约、“双诺”制度(“双诺”是指村两委承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给予农户房屋改造补助等;群众承诺积极参与改造整治,自行购置房屋内部装修材料,做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等),体现出村两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给予了村民极大地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了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3.3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农村人居软环境是美丽宜居宜业乡村的重要建设内容,两河村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村民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方便群众办事,建设党群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便民15分钟服务圈,整合了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综合服务470项服务项目,服务中心设置图书室、早教室、村史馆、警务室、盾纠纷调解室、电子商务服务站等特色功能室,并交给五老调解队、老年协会、党员志愿服务队等14个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实现便民服务“进一道门,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

    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开展了以“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家人、爱邻居、爱亲人”为主题的“六爱”活动,建成两河党建文化活动基地,集中展示两河村发展治理取得的成就,增强村民凝聚力。开展评选好儿媳、好公婆、孝老之星、好家风好家训、诚信人等评选活动,让群众学习身边的榜样。两河村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理顺体制机制,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释放,形成了“大家的事我关心,集体的事我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乡村和谐生活环境的建设。

    2.3.4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营建温馨社区环境

    看得见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然而建立一套务实管用的管护运行机制,往往比看得见的工程建设更费力也更紧要。

    健全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两河村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一方面强化班子成员建设,先后回引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创业大学生和产业致富能手返乡,以换届为契机,吸收了一批年轻能干愿意投身三农事业的新乡贤,提高了两河村基层管理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构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由村委会、议事会、监督会、村民小组、财务监督组构成的“1+5”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形成了群众(代表)、党员、离职干部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完成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机制,提高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制定村民行为规范,完善乡村管护制度。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住户全部签定物业管理协议,缴纳管理费用。社区内实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治理,社区内不设任何垃圾桶箱,各住户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包装由保洁人员每天定时收集,其于时间不能把垃圾放在外面,自己房前屋后实行门前三包。物业管理为居民们提供小区卫生保洁、绿化维护、设施管理等服务。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两河村村规民约》,内容涵盖了环境卫生、有机种植、民风节庆、社区管理等多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村民遵守率。引导社区业主建立自治物业管理制度,家家签订《管理协议》,如引导村民自觉将垃圾分类后定点放置,实现“垃圾不落地”。创新楼栋长组团式管理方式,深化新村治理教育引导和村民互助监督机制,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主人翁责任意识增强,新村社区治理取得实效。

 

3启示

    3.1 优化三生空间结构,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合理的村庄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做好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落实村庄规划,可以让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依据村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社会人口等条件,结合上位规划和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农用地和闲散、闲置用地综合建设利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使得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明确村庄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新设备、新品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资源禀赋等条件,融合“旅游+”、“互联网+”等理念,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因地制宜融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订单生产、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农业经营理念,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统一种植品种、技术管理、农资采购、市场销售和品牌打造,促进产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产业,坚持化肥等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生物防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奠定人居环境建设的经济基础,从而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影响村民生活幸福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首要抓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要切实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按照垃圾资源利用性实行分类存放,定时回收,避免因垃圾堆积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污染。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可采用集中处理、或集中分散结合处理模式,有条件地区实行雨污分流,邻近城镇地区可纳入污水管网,分散地区可建设化粪池等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生态处理工艺和技术。重点实施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的清淤疏浚,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加大河道两岸生态驳岸建设,提高河道绿化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从而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振兴。

    3.3 加强乡村文明培育,提高村民思想认知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各地往往重视外在物质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对村民价值取向、文化教育的引导。要提高广大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认识,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和引导,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村民保护环境和参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村民艺术细胞,成立书法、舞蹈、女红等协会,丰富村民农闲时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注重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如图书馆、文化长廊、村史馆等,交予协会统一管理,提高场所利用率,保障村民享有精神文化空间。充分利用公共活动开敞空间,建设庭椅等景观游憩设施,方便村民休憩娱乐。加强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典型榜样的引导和感染力,营造和谐的民风家风氛围,从而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3.4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主体多元共治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政府承担着政策制定、引导和财政支持的作用,而真正的活力来源于村民自身。两河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基础、群众为主体,构建群众(代表)、党员、离职干部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完成的“1+5”基层治理组织体系,营造出“大家的事我关心,集体的事我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美丽乡村建设,村两委应扮演着引导而非包办的角色,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征求村民对建设方案的意见,支持民主推选村民自治小组和监督小组,加强村级事务公开制度。邀请村民参与到村规民约、社区维护管理等制度的制定中,只有这样,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释放,主人翁意识才能不断增强。

    两河村村民活力的激发源于以姚庆英为代表的具有“公心、真心、爱心、良心、责任心”的“五心品质”干部,建设有“正气、锐气、大气”的“三气精神”队伍。因此,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具有活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给予村民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充分的话语权,也容易赢得村民的信任,村民与村干部才能拧成一股绳,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从而以治理有效夯实乡村振兴。

    选自《中外农业概览》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