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40年40村丨 山西大寨村:大寨人的“二次创业”有点“甜”
作者 点击数:2059 更新时间: 2018-12-12 来源:看苏州
 
 

    初冬的大寨已经有些许寒意,整个虎头山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山雾之中,一轮红日正从天边缓缓升起,照得整个“七沟八梁一面坡”到处亮堂堂。

 

 

 

    昔日战天斗地垒起的800亩“海绵田”里,已经少见庄稼,却多了郁郁葱葱的松柏,这里近七成退耕还林的绿色生命,似乎正诉说着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走在绿树、碧水,环抱着的片片梯田之上,顿觉心旷神怡;平坦干净的柏油路,直达虎头山森林公园,那便是通向“红色旅游”的文化圣地。眺望山下,数十栋粉色二层小楼比邻而立,在阳光下甚是好看。

  

    走到村口,只见店铺、饭馆林立,村民们衣着时尚,笑迎宾客;村庄里密布着“窑洞饭店”、土特产饭店、纪念品商店,循环播放着的红色歌曲萦绕耳际,已在田间地头消失的大寨历史人物,走进了“小人书”和带着时代印记的光盘里。

    推开大寨历史文化馆的大门,“吱呀”一声,门里是昨日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大寨精神”,门外是改革开放40年大寨人“二次创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康养宜居示范村的新征程。


 

    “虽然‘下海’不算早了,不过总算转型成功啦!”

    耄耋老人成“经济明星”

    上午8点,大寨村宋立英纪念品商店里,全国劳模宋立英正在签名售书。

  

    初冬的大寨虽已透出丝丝寒意,劳模宋立英的脸上却写满温暖,年近九旬的她,如今依旧耳聪目明。她说自己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年的许多知青纷纷回访大寨,还特地来看望她这位89岁的大寨“活化石”。

    “宋奶奶,您当年可是咱们大寨的红人啊,不仅带着咱村民上山下地,挑灯夜战,还三次被周总理接见过,大家可都崇拜你啊!“

    “哪有这一说,我不过是比大家多经历了些罢了。”

  

    今年89岁的宋立英曾任村妇女主任,她住在商店后面的老窑洞里,1998年村里盖了楼房,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住进二层小洋楼,可宋立英依旧住在商店后面的窑洞,她说:"虽然现在日子好了,可苦日子不能忘,大寨精神不能丢。"

  

    见到远方的客人,宋立英起身带着我们走进后面的窑洞。窑洞虽已年代久远,倒也干净整洁,冬天的窑洞里通着暖气,室温非常适宜。老人家抚过墙上挂着的一组老照片,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那个时候不比现在,苦啊!我们大寨人只能靠自力更生。”

  

    据说,原先的大寨人少地薄,土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据《昔阳县志》记载,19532月大寨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陈永贵当选社长,组织劳动竞赛,当年全村粮食总产达10.15万公斤,增加5.5%。之后大寨人流血流汗改造山河,将荒山坡建成能涵养水分的海绵田,1962,粮食总产增加到27.55万公斤。

  

    “一个二三百人的瘠薄山村,自力更生改山造地,十年粮食增产1.5倍以上,自己吃上了饱饭,还给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这是艰辛劳动收获的成果。”宋立英说,“大寨人战天斗地,靠的就是大寨精神。”

    宋立英说得最多的是1963年。这年8月,特大洪灾冲毁了大寨人十年辛苦改造的良田。大灾之后,大寨人齐心协力,白天抢救庄稼、修复耕地,晚上挑灯夜战并婉拒了国家的物资救济。

    宋立英记得,她丈夫贾进才带人上山采石料,10天砸碎两把大锤,1米多长的钢钎磨得只剩下1尺左右,手上每天都震裂血口,晚上回家让她用针线将厚茧的裂缝合上,抹上猪油黄蜡用布条扎紧,一大早照常进山……

  

    依靠这样的艰苦奋斗,1963年秋后大寨人兑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诺言。19646月毛主席提出:“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这年12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将大寨经验和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从此响遍全国。

    “那都是大寨之前的辉煌了!“宋立英感慨,“不过现在更好,你看,我都当起老板了。要是搁在四十年前,要我开这商店,思想肯定转不过弯来,集体经济好好的,干嘛要搞个体?”宋立英说,“后来,搞个体的都富了,集体也有了钱,给乡亲们的福利很好,我也下海经商了。现在我就是"经济明星"

    宋立英还骄傲地表示,现在大寨村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2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的养老金制度;小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部免费上学;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每年年终给每个村民发放1000元钱和其它福利。“幸福指数很高的。“宋立英说。

    "如今方圆十里人人都穿‘大寨’牌,可我还是觉得要绷紧这根弦"

    "大寨"牌的喜和忧

    下午2点,位于村口的大寨制衣厂的新车间里,传来了缝纫机"踏踏踏"的声响,本以为这应该是个有很多人的大厂子。

  

    "现在工厂条件好了,干活比以前轻松了很多"30岁的年轻女工告诉我们,"这个厂房是新建的,这套吊挂系统也是新上的,现在效率是以前的1.5"

    见到有生人进厂,一个五旬开外的男子走了过来。询问得知,他就是这家山西大寨制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段爱元。

  

    有人说段爱元是民营企业家,也有人说他是个职业经理人,或者说他其实兼具这双重身份。"这是大寨的一个特色,大寨集团旗下很多子公司都是这种合作运营模式",段爱元说,"1991年郭凤莲书记重返大寨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村里没有力量搞的产业就依托民企的力量,经过双方的努力,如今大寨集团旗下的产品门类多达30余个,大寨这块牌子也名声在外!"

    段爱元原本是昔阳县城做连锁服装品牌运营的小老板,2012年被大寨集团董事长相中,担任大寨制衣厂总经理,管理大寨羊毛衫和大寨衬衫这两个板块。

    "我接手的时候两个厂子正好处在转型期,董事长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段爱元告诉我们,基于集团定下的这些基调,段爱元着手盖起了新厂房,引入自动化吊挂系统,逐渐向智能化工厂迈进。

  

    经过几年的打造,如今的大寨制衣厂年产值接近7000万元。"整个昔阳县,甚至山西省到处都能看见我们大寨的牌子,同时‘大寨’牌在东北、华北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段爱元说,"我们厂基本上解决了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甚至还吸纳了昔阳县周边的劳动力,现在在这儿做工的工人中有一半是来自外村的。"

    如今,大寨集团旗下已形成了乡村旅游、新农业科技、服装加工、农产品开发、饮品加工等七个产业,大寨黄金饼还荣获了“山西省著名商标”,产品通过“互联网+”(大寨粮仓网)远销各地市场。

    但是,段爱元也有自己的忧虑。"周边集聚的产业配套还是太少,要想形成规模效应,还是很不易",段爱元说,"加上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我们还是要紧绷这根弦,具备随时应对的能力"

    "第一个拥有‘收录机’,成为‘万元户’,后来又开了农家乐,这辈子知足了!"

    大寨首个个体户的悠哉"小日子"

    中午12点,虎头山农家乐别墅小院里来了一拨年轻的南方客人。

    "老板,我们要住店,中午先给我们上几道地道的大寨特色菜。"

    "好嘞,马上来!"

    不一会儿,农家乐老板赵华晓就端上了昔阳特产黄金饼、面疙瘩供这些客人品尝。

    "还是屋子里暖和",客人们一边说着一边脱下了外套,迫不及待地参观起老板的小洋楼。

  

    这是个二层小楼,大概240平米,楼上楼下共六个房间,带一个小院子。房间的装修风格清新雅致,客厅里,几幅苍劲有力的书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那是知名书法家为大寨精神所题。

    "大寨这个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名人的影子,时刻都被那种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所包围",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道,"老板肯定也是个有故事的人,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的故事?"

    在游客们的鼓励下,赵华晓回忆的闸门渐渐打开。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在中国农村席卷,距离小岗村18位村民按手印的日子也已经过去很远,此时的大寨村却还处在供销合作社和互助组的时代,几乎与外界隔绝。

  

    "那个时候村里人主要是白天在地里干活,供销社也是白天上班,因为中间有时间差,导致了许多村民急需购买的生活用品无法及时在供销社购买到",赵华晓说,"我发现像颗粒盐这样的日常食品、用品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抓住了这个商机,开出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我也成为村里第一个个体户"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大寨人的观念相对闭塞,赵华晓的做法受到了周围人的阻拦。"连我的父亲、妻子都觉得我在供销社上班好好的,干这些做什么",赵华晓说,"但是我却从中找到了创业的激情和存在感。"

 

    渐渐地,赵华晓的小卖部货品越来越丰富,满足了周边学校、供销社员工等一大波消费群体的需求。"我是村里第一个拥有收录机的人。当年我把收录机带回村里的时候,村里人都像看西洋镜一样,惊呆了",赵华晓自豪地说,"有一笔生意一天赚了3000元,我兴奋地三个晚上没睡着。开店两年,就赚了3万元钱,我也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后来村里发展旅游业,赵华晓又第一个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同时还在历史文化展示馆做着兼职。"咱们村里现在几乎已经不存在纯粹的农民了,大部分人都像我这样身兼数职。"

    "现在习总书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说明咱们的路子都是对的",赵华晓说,"开农家乐很悠哉,年入三五万不成问题,同时还可以给大家讲讲大寨过去的故事,让后来人可以铭记历史,常怀感恩之心。"

  

    事实上,近几年大寨旅游发展势头很猛。大寨人围绕打造高标准红色旅游基地和4A级国家旅游景区,先后建成了大寨森林公园、大寨展览馆、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书画收藏馆、大寨红    色主题博物馆、大寨红旗广场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保护性开发了“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大寨窑洞、大寨人民公社旧址、大寨礼堂、名人陈列室。着眼“大大寨”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了大寨特色小镇、大寨现代化农业观光园、武家坪整村恢复改造、大寨旅游景观大道、大寨旅游开发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

    2017年,大寨景区旅游人数达到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大寨旅游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大寨哪天能成为有看、有学、有吃、有住的康养乡村,我的任务才算完成"

    "铁奶奶"还有抱负

    下午6点,我们终于见到了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的大寨党总支书记郭凤莲。

  

    年近七旬的"铁奶奶"烫着卷发,虽没了当年"铁姑娘"的青春,眉宇间的英气依旧,谈吐间尽是对大寨的款款深情。

    "我这辈子算是与大寨不可分离了,"郭凤莲说,“在大寨奋斗了一辈子,幸好,还对得起父老乡亲。“

  

    事实上,郭凤莲1991年回到大寨的时候,村里的情况并不好。郭凤莲回忆起往事时总是心潮难平:“当时大寨是个空架子,村民的生活水平相当低,村里生产面貌甚至还不如七十年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时的大寨已属于明显落伍者。”

    此时,每到静静的夜晚,她就一个人走上虎头山,站在老支书陈永贵的墓前暗暗发誓:要以"大寨精神",重新带着大寨人"活过来"

  

    怎么办?“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郭凤莲说,“我思来想去,关键还是要改变大家的观念,于是决定带大家都出去看一看。”于是,随后就有了“大寨人的第一次集体出走”。

    为了让大家改变观念,“铁娘子”郭凤莲数次与村民促膝长谈,告诉大家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经过劝说,最后终于有20个村民愿意随书记出去闯闯,可难题又接踵而至。

    彼时,大寨村产业萧条,在银行还有负债,甚至连出村去看一看的“路费”都很难筹措。郭凤莲便自掏腰包,筹了200元钱,又向银行借了钱,带着大家到河北、安徽、上海等先进村考察。

  

    “太不可思议了,村民们第一次在上海喝到了咖啡,听到了卡拉OK,在小岗村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田,都惊呆了。”郭凤莲说,“回来后纷纷感慨,差距太大了,这才激起了大家奋斗的信念。”

    打开寨门天地宽。经过与乡亲们外出参观学习,郭凤莲与大寨人在二次创业路上开辟了新天地。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从1992起,大寨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搞改革,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先后兴办了水泥厂、制衣公司、酒业公司、贸易公司等企业。

    目前,大寨已从过去单一靠粮食挣钱到发展壮大多种经营、多元化体制并存,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人均年纯收入2.2万元,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大寨人如今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多数农民盖了新房,户均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农民家中电器齐全。村里先后建起了新小学、农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在郭凤莲的手上,大寨已华丽转身。如今的大寨,“小有教,老有养,考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不过,人老心不老的“铁奶奶”还有梦想。

    “大寨哪天能成为有看、有学、有吃、有住的康养乡村,我的任务才算完成。"郭凤莲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