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江苏蒋巷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创新业
作者 点击数:543 更新时间: 2018-11-06 来源:《中国村庄》
 
 

     1978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我们蒋巷村党组织,在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团结全体村民、员工,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奋勇拼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全体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幸福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蒋巷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理念,下定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针对当时地势低洼,田地不平,乱坟荒滩,血吸虫肆虐,老百姓居住的是茅草房泥垛墙,生活在“小(夏)熟吃不到知了叫,大(秋)熟吃不到穿棉袄”的贫困境地。新上任的大队长常德盛(后任党组织书记至今52年),怀着“入党当干部是组织和群众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的坚定信念,以身作则,发动党员骨干、组织带领群众,开始了水利开导,低圩改造,开河畅流,挖沟降渍,填河塞浜,根治病患。从治水改土,增肥改土入手,建设高产稳产吨粮田。在这段时间里,改革了种植模式(不种三熟粮,种好单季稻),创新耕作方法(免耕种麦种油菜),推广科学种田(选用优良品种、推行秸秆还田)。十多年艰苦奋斗换来了亩产超吨粮,单季水稻亩产超千斤、部分田块亩产达1300多斤高产量,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双提高,也较好地解决了村民温饱。人均收入位列全县前茅。上世纪80年代初,农业部刊文称赞蒋巷村“荒草洼飞出金凤凰”, 蒋巷村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令。常德盛书记也获得了省劳动模范荣誉。

     40年来,蒋巷村改革开放的实践,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向心力、凝聚力、领导力,实践了依法治村、村民自治等目标,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新作为,推动了生态文明新进步。

     改革开放促进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人的思想活跃解放,出现了农民办工业的新事物。

     在全市大办社队工业影响下,村里统筹资金办起小土窑、小塑料、小压机、小五金、小泡沫等小作坊、小企业。经过几年运转,增强了村级实力,虽然赶不上邻村和先进单位,但也锻炼培养了一批领导、组织、技术、外协、营销等骨干力量。

     为了改变“农业先进、工业短腿”的后进局面,在“引进一个能人可以致富一方百姓”的号召下,去上海寻找“能人”,不慎上当受骗,损失惨重。15个法院发来传票要打官司讨钱。在有关部门协助下,较好地协调处理了债务问题。

     被困难压垮,在常德盛书记亲自带领下,上南落北、走东闯西寻找新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则信息指引了方向,找到了轻质建材这个新产品。经省建材部门论证认定为填补省内空白的新项目。此时,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我们乘着这股东风,加快步伐,并不断延伸发展了轻重钢结构为龙头的轻质建村系列产品,以年均递增40%的速度走上发展的快车道。1997年常盛集团被认定为省级乡镇企业集团,同年又跻身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行列。2003年还被农业部授予 “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 称号。村级实力不断增强,位居市级百强前列,成了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跨入新世纪以后,常盛集团下属的企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轻重钢结构工程的基础上,开发了风电、升降、无纺、机床设备和压力容器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把流转到集体的土地中仍然偏低的600多亩地块,全面集中改造,建设起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种养园,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蒋巷村融合了农业生态化、工业园区化、服务社会化、乡村城镇化等建设成果,省以上110多项集体荣誉和常德盛书记个人声誉,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人脉等优势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园又先后开发建设林、果园、养殖场等立体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投入建设了反映江南水乡农家人文习俗、生产生活的展示场馆、发展了军事拓展、水域活动、农耕实践、民宿餐饮等服务行业,成了休闲游览的景区景点,成为了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和休闲场所,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每年都会吸引3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来村观光游览、休闲渡假。也有成千上万学生来村社会实践、万余员工拓展活动和各种会议入驻。也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重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先后三次来村集中采访,宣传报道。

     改革开放促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新时代的鱼米之乡

     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村级积累的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两委”工作议程。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村巷建设是群众愿望、集体规划、先后排序,统一组织建材,统一安排工匠,统一调配小工,沿新开河两岸有序建成前路后河或前河后路以及房前菜园、宅后种果的宜居新家园。其间还发放卫生洁具和厨房用具,提前完成了改灶改厕工作,达到了江苏省卫生村目标要求。

     1995年市人大组织论证、经市政府批准的蒋巷村《1995--2010年综合建设发展规划》,包括实施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乡村城镇化目标。还包含村级社会事业建设,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安全防范、社会保障等。从1998年开始分期实施,不断调整完善,到2005年基本建设成“四园一基地”( 蒋巷生态园、常盛工业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莱园、千亩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的基本格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增加了为旅游服务的配套建设:宾馆、度假村、停车场地以及星级厕所等。蒋巷村实施依法治村、以奖代罚的民主治理措施。持续开展“家庭读书竞赛活动”,整肃家规、家训,树立良好家风,弘扬正能量。设立“蒋巷精神荣誉奖”和“自主创业先进个人”等等。现在,全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后,蒋巷村彻底改变过去“毛三草六”的荒芜景象,在村巷、田间、岸边有规划地植树绿化,并且于80年代中期,总结推出了绿化林网、生态平衡的理念。从此以后,蒋巷村十分珍惜和重视全村的生态建设。含泪关停化工厂,办起千头养牛场,以牛粪尿改良恢复了被污染的地块;拆除小土窑恢复耕地40多亩;拔掉3个锅炉烟囱;禁烧秸秆,全部还田;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建设起田面氮磷拦截工程,防止田面农药化肥残留污染水源。近十多年来,更加注重实施休耕轮作,储粮于地的措施,重视生态化种植向有机化种植推进,从重产量型向重质量型的转变,实践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如今在蒋巷村,林网环绕的农田是田块成方、林木成行、沟渠成网、道路通畅。工厂建在公园里,居住就在绿荫间。家家通上天然气,户户用上自来水,建起生活污水联网处理厂,人人过着低碳生活。蒋巷人时刻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担压在肩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握在手中,把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留与子孙万代的信念刻在心上。

     蒋巷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讲话精神,以省委“两聚一高”要求,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蒋巷精神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传统作风,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把蒋巷村建设成为“城里人羡慕、本村人舒服、外国人信服”的“强、富、美、高”的独具中国特色、水乡风貌、蒋巷特点的新时代的鱼米之乡和人间新天堂。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