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各庄的农民为什么要谋“创新”

郑各庄党总支书记、宏福集团董事长 黄福水
 
郑各庄党总支书记、宏福集团董事长 黄福水
 

  我们郑各庄是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个行政村。我们这个村现在有四个名字:除了“郑各庄”作为行政区划设置的村名以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宏福苑”,是这里住居社区的名称;“宏福集团”是我们企业的名称;“温都水城”是我们近年来打造休闲产业项目的品牌名称。应该说,“温都水城”这个名字已经是“郑各庄”的一张名片,成为更加广为人知的称谓。
  我觉得,“温都水城”这个品牌,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凭借这个品牌,在这里,国内知名媒体机构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大型选秀活动,一次是“红楼选秀”,一次是“龙的传人选秀”,这两次活动,扩大了温都水城在国内的知名度;凭借这个品牌,我们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接待国际友人的机会,奥运会期间,接待了美国花样游泳队、德国和瑞士沙滩排球队,意大利击剑队以及十几个国家的亲友团,扩大了村庄的国际知名度;凭借这个品牌,我们获得了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程从村庄通过的难得机会,奥运会火炬接力昌平段的34位接力手跑过了郑各庄1.8公里的主路和温都水城景区,这个历史瞬间不但为新兴的郑各庄、为历史悠久的昌平区、也为中国农民赢得了荣誉。
  应该说,这些活动和项目,从产业的角度,可以纳入现在在首都北京正在兴起的城市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之内。一个小小的郑各庄,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创意产业,其中包含着在改革3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全国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北京市大力发展首都经济以来,我们的行动中带有一些外面叫做“创新”性的因素。一些专家学者给我们的做法作了一些研究,提出了“郑各庄现象”的说法。他们可能会解释他们的这个说法。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做法带有“创新性”因素,甚至还可以叫做“创新”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想的是什么。

一、脱贫解困是创新的动力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我说是“脱贫解困的压力,激发了改革发展的创新动力”。
  郑各庄这30年可以说是每10年为一个发展期。
  在改革的第一个10年,我们为了解脱贫困,先分田、搞家庭承包,解决吃饭问题;各家各户土里刨食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致富的问题,于是在80年代中期我们搞起了砂石场、搞起了土方工程队,以后又搞起了施工公司,村庄有了自己的企业,农民有机会从种地转到新的产业。
  在改革的第二个10年,我们把施工企业做大了,造出了一个企业集团,造出了一条配套的建设施工产业链。但是在当时,也遇到了单一产业的风险,就是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资金链一断,企业就陷入绝境,村庄就陷入危机。为了解开这个“死结”,我们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办法是启动旧村改造,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聚敛周转资金,让施工企业一步跳出资金拖欠的困境,给传统产业带来了生机;第二的办法,是通过旧村改造腾出一部分宅地,开发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科技型产业,从村庄的单一产业转向产业的多元化,这样就化解了风险,也造就了新的增长点。这两个办法,为第三步发展奠定了一个扎实基础。
  从1998年开始旧村改造至今的10年,郑各庄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紧紧围绕北京市提出的发展首都经济的方向,按照村庄的现实基础和城市的市场需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创造条件。承接了中心城区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的外迁扩址,承接了昌平科技园区扩展腹地,建设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高标准接待、训练、旅游设施,完成了郑各庄从农业村向施工村、向工业村、再向服务村的转型,完成了郑各庄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服务、社区管理的新型城市化。这10年,这里的居住人口从1300人增加到1万人;资产从3600万元增加到32亿元;经济总收入从3500万元增加到12.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21000元;村民人均福利从109元增加到4350元。
  可以说,农民群众追求生活富裕、追求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是郑各庄一切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他们给我们提出的这个使命,促使我们不断想着进取,想着发展,想着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越过前进中遇到的障碍。

二、诚信包容是创新的基础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既然我们代表了郑各庄百姓的愿望,也就得到了郑各庄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中,既包含原先就住居在郑各庄的农民,也包含后来迁入郑各庄居住、就业的城市居民。我们一直注重“诚信”和“包容”四个字。对郑各庄百姓的诚信,使我们获得了内聚力;对外来投资者、就业者、居住者的包容,使我们获得了外聚力。内聚力和外聚力是郑各庄广泛获得发展资源的基础,也是保持总在前进而不衰竭的内在活力。所以可以说,诚信包容奠定了我们得以不断创新的基础。
  诚信就是诚实为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其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好三件的事情。
  第一个关系,是解决好企业与村庄之间的关系,寻求维护村庄集体利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村庄通过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企业产权,但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通过支付股权收益、土地租金以及投入村庄建设等形式回馈村庄,带动村庄的就业与致富。在这个方面,我们探索出二者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形式,我们叫做“村企合一”。
  第二个关系,是解决好村庄、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村民是村庄和企业经济的主人。这个主人地位通过参与民主管理、股东权益分配等加以体现。但是,村民在企业从业,作为劳动者要遵守制度、服从管理、尊重外来投资者和管理者。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教育村民,培育市民使原住农民在与新来居民的融合中得到改造和提高。
  第三个关系,是解决好村庄内生企业与外来企业之间的关系,寻找外来资本与村庄资源利用的最佳结合点。我们最早招商引资采取的是入股形式,形成了一批宏福集团麾下企业;随着发展,我们也逐步采取租赁形式,通过由集团提供创业平台,孵化一批有前景的非村属产权的企业。这样就形成了资本经营的集团公司与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合理关系,解决了村庄资产封闭性与企业发展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在处理好三个关系的时候,特别注意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增加村民的收入,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企业和村庄发展的利益,得到就业收入、投资收入、土地收入、房产租赁收入等多种来源的收入;二是完善村民的保障和福利,确保无缝隙覆盖和逐步与社会保障体系接轨;三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把企业收益不断投入村庄建设。10年来,我们投入4亿元进行村庄建设,做到了村庄与首都城市基础设施同等的现代化水平也形成了“民富、村富、企业富”的共荣机制和良性循环,促进了郑各庄的社会安定和谐。

三、出以公心是创新的根本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为了让郑各庄持续发展,必须把造福百姓的各种创新的结果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在2006年浙江花园村研讨会上,杨雍哲先生非常精辟地总结了花园村的经验,其实也是发达地区许多村庄发展的共同模式,这就是:有一个好的能人,造出一个好的企业,好的企业再造出一个好的村庄。不同村庄的特点,在于能人不同、企业不同、村庄不同,模式都是一致的。
  不可否认,郑各庄的崛起,确实有“能人效应”的因素存在。我们有一支能干、能扛风险的团队。但是,今后如果没有黄福水成不成?后来的人是否还能够维护创业的精神?能不能提炼出好的继承团队,让懂经营懂管理的人进入领导岗位,不管换了谁,这里都能正常运转下去,不留下后遗症?如果不成,那就是我们的最终失败。所以,郑各庄人更多的是注意制度建设,把所谓“能人”和“能人团队”创新出的成果作成制度,实现制度化。
  村庄和村庄企业的现代化尤其需要制度化。制度化是对个人权力的挑战。制度化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出以公心建规则、出以公心谋发展、出以公心搞改革的过程。
  在郑各庄发展进入第三个时期之初,我们发展新产业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懂新产业的人才。为了引进这样的人才进入郑各庄,就要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结构,腾笼换鸟、虚位以待。为此,我们进行了两次企业改革,一次是把传统产业与新产业剥离成为两大板块的经营体制改革,一次是为新产业创业人才进入决策层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在两次改革中,最初我们一道创业的一些弟兄,出以公心离开了核心决策层岗位,我们这些留下来坚守岗位的创业人,能不出以公心继续干好吗?
  这两次改革成功的效果,是形成了新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应该说,制度化的企业为郑各庄这几年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头人出以公心,百姓就拥护你,跟着你干。我们从开始搞旧村改造得时候,提前就制定了村民公约,大家共同遵守。制度化了,复杂的事就简单化了。制度化是村庄和村庄企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科学发展是创新的生命
  我想说的第四点是:为百姓谋利益不意味着盲目发展,科学发展是创新的生命。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基层最容易接受的。为什么?这个发展观符合我们的需要!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的发展,不是为追求GDP、甚至为追求政绩而发展;科学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不是按长官意志、少数人包办的发展;科学发展是有规划的发展,不是仅仅靠经验、凭冲动、单纯追逐眼前利益的发展。
  我们最初进入市场,除了务农,没有一点干企业的经验。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因此,我们深感科学发展的重要。我们在稍微积累了一点经验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发展。
  我们的村庄建设,早在90年代中期做了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虽然到2005年才得到上级政府部门正式批准,但是我们这10年不能等着规划批了再干,而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划去埋头苦干,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当初的规划。
  我们选择产业,也绝不仅追求眼前好处而盲目上项目,我们选择项目有三个准则:一是符合首都经济的产业方向,二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三是符合集约用地的资源要求。首都经济的产业方向是发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都市地区中心城的产业、人口、居住不断向外扩散,城市郊区化与农村城市化相互融合,郑各庄这样的近城地区需要承接城市扩散的载体;新型工业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更加集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以土地产出效率作为决定产业进出的主要标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我们这10年从施工拓展到工业,从工业拓展到服务业、再拓展到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两大门类、6大板块,不断适应了当代都市区的需求,也增强了村庄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跟紧政策是把握创新机遇的关键
  郑各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过去我们跟其他村庄的起点是一样的,最初贫穷、困难的村庄很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我想说的第五点是:党的政策蕴含着机遇,掌握政策才能抓住创新的机遇。
  党的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策;党的政策具有坚持中国特色、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特征。回顾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历程,每当重要的历史关头,走在历史前沿、引领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总会以方针、政策等等形式,把机遇告诉人民,把道路摆在人民目前。紧跟党的大政方针,贯彻党的政策,是富民富村的根本经验,是把握重大机遇的捷径。

郑各庄的发展把握住了几个重要历史机遇。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走,跟着多种经营的政策走,不拘守于村里“一亩三分地”上土里刨食,勇于向外面的世界寻求发展,把借助村庄传统优势与适应城市建设需求拧在一起,找到了土方施工的农外产业突破口,铺垫起了村庄发展的起点。
在市场形势发展根本变化的转折期,我们跟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政策走,跟着乡镇企业重组转制的政策走,变被动为主动,化风险为动力,把原有施工产业链拉长了,把新型制造业引进了,把企业集团做大了,把村企关系理顺了,把产业园平台搭建起来了,把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原始积累任务完成了。
  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以后,我们跟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走,跟着集约用地和土地流转的政策走,把旧村改造了,把新城建成了,把温都水城造出来了,把新型社区治理制度建起来了。一个优越美好的环境,把名牌大学、星级酒店引进了,把就业者、居住者、投资者、合作者招徕了。抓住这一个机遇,使郑各庄最终实现了从“乡”到“城”的历史性变迁。
  正因为郑各庄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把握住了当时的政策,因此,在郑各庄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都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2000年12月14日,郑各庄的旧村改造开始不久,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同志到郑各庄村进行专题考察调研,称郑各庄“旧村改造改善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附带一些商品房,减轻城市人口压力,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好事”。
2003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来郑各庄就企业发展、城市化建设、农民就业和增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当年,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验交流会在郑各庄召开。
  2004年3月22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同志前来考察调研。
  2007年12月20日,新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同志考察郑各庄村新农村建设。
  应该说,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帮助,许多专家的从理论上、政策上帮我们“结扣”,都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有利的外部条件。没有他们,郑各庄走的路可能会更加艰难曲折。
  我们理解的“创新”,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所做的,带有改革意义和发展意义的行动。我们地处一个都市地区,一个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一个发展的先行地区;既是先行地区,就会遇到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药方”,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摸索着前进我们就总会遇到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遗留制度、政策、观念的束缚和障碍;要前进,就不能不冲破某些严重束缚和障碍,否则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但是止步不前,我们就只会垮下来不进则退,不进则衰,百姓不答应我们。所以,我们是背负着人民群众期待的压力去发展、去创新。过去是背负着1300父老乡亲的压力,现在是背负着社区上万居民、几千就业者的压力去发展、去创新。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郑各庄的今天,也就没有各位所说的“郑各庄现象”。但是老实说,我们郑各庄从来没有想要创造模式、现象之类的说法。那是旁观者的事情。我们只想踏踏实实地把我们郑各庄自己的事情做好,让郑各庄的农民富裕起来,让在郑各庄居住的工作的人民群众幸福起来;如果能够有带动力,也让这一片地区兴旺发达起来。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 一切权利保留 COPYRIGHT 2003-2006
电话:010-66115942 传真:010-66110713 E-mail:yz@village.net.cn
京ICP备030057